闪光青春|给00后上最燃党课的“志愿者”
2020-05-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这几天,在B站上,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系列课程(浦东版)接连上线,一堂堂特殊的团课,吸引着00后的目光,给这群小囡讲解 “全球抗疫·中国之治”系列课的大咖,就是上海青年讲师团成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肖晋博士。

在最新出炉的“2018-2019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表彰名单”中,肖晋位列“上海市杰出志愿者”榜。他的社会身份有很多:他是14位结对孩子的亲人,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16所爱心夜校的副校长,上海500多名新疆籍各族青年人心目中“大家庭”的上海亲人和“一号服务员”,但他说自己立志一辈子教书育人,更愿做一名快乐的燃灯者。

  与时俱进    给00后上最燃党课  

肖晋的党课广受欢迎,常被称赞为“最走心的课”“很燃”。一辈子做党的宣传员,是他的信念和使命。

2004年,还在读研究生的肖晋就开始送教到基层,至今已15年。15年来,他送教宣讲上千场,走过近30个省市区,最远跨越万里,抵达祖国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为那里的护边员们送教。15年来,长途跋涉超15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近4圈。

今年4月,肖晋受浦东新区团委之邀录制《全球抗疫·中国之治》的网课。他开场先朗读了一封白衣天使妈妈写给孩子的抗疫家书,将母子情深和家国情怀糅在一起,从情感的共鸣入手,进而慢慢带动理性共识的凝聚。这种不说教、贴合00后认知和思维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些年让肖晋引以为豪的,还有他用心培育的两支宣讲队伍。

一支是浦东新区青马班的 “小讲师团”。他邀请几位同事一起手把手教00后高中生如何讲微党(团)课给同龄人听,打造出一批诸如“00后张闻天”“家国情怀”等带有00后特点、为00后喜闻乐见的“00后微党(团)课”。

另一支则是他发起成立的石榴籽宣讲团——一支老中青结合、多民族参与的百姓宣讲团,走进学校和社区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和青春奋斗无悔。面对面的访谈、饱含深情的诗朗诵,加上TED式组合演讲,收获热烈反响。

在肖晋看来,能带出一支支宣讲队伍,比自己单枪匹马游走天涯更有意义。

  爱心助学    22载快乐前行  

工作之余,肖晋把爱心助学作为自己“斜杠人生”的一大关键词。

1997年年底,肖晋用拿到的大学入学奖学金,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一位比他小9岁的云南男孩。此后22年,他和他的爱人累计帮助14名小朋友长大,累计资助现金和实物达10万余元。他多次深入新疆、四川等地看望结对帮助的孩子及其家人,相隔万里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带动下,身边50多位朋友加入到爱心助学的队伍中来,累计资助孩子70多名。

2015年初,他积极推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同志们办起了第一所农村爱心夜校,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第二课堂,他自掏腰包购置设备,2年里3次飞赴麦盖提为夜校发展把脉加油。夜校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从最初的1所办到全县最多达到30多所。2017年7月,孩子们眼中的这位“肖叔叔”被麦盖提县委县政府授予“麦盖提县荣誉市民”。

  民族团结    倾情关心在沪新疆青年  

在上海有很多新疆籍青年人,肖晋常琢磨如何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一做,就是7年。

肖晋常陪着一些新疆青年人跑社区、跑医院、跟房东沟通。他想方设法帮符合落户条件的退伍大学毕业生艾孜来提的户口落到他家,为患重症的青年帕尔哈提众筹治病经费……7年里,他累计帮助在沪新疆各族青年人400多人次。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同做得更大,2016年春,肖晋发起成立“爱上海爱新疆青年公益服务群”,两个群的大家庭里,有新疆籍青年人就有9个民族500余人,还有上百名热爱新疆的各界热心人士。

此后,每每上海哪家医院接诊从新疆来的少数民族患者,院方急需双语翻译志愿者时,总会有群友踊跃报名前往。据不完全统计,过去4年来,该微信群累计帮助解决在沪新疆青年人就业创业就医、学习工作生活难题等大小问题逾万人次。

═ 对话 ═ 

记者:你有诸多社会身份,哪一个是你最看重的?

肖晋:还是老师吧。在我理解,教师就是教书育人、砥砺学术、服务国家。今年我40岁了,四十不惑,我就立志一辈子教书育人、砥砺学术、服务国家,做一个好老师、一名快乐的燃灯者。

记者:你的课被称为“最燃党课”,你是如何准备的呢?

肖晋:每一堂课,都是一场人和人、心和心的交流。要影响人引领人,就要关注他们的关注点、困惑点和兴奋点。几年前,我就探索把一些好的网络MV引入到课程中来,例如嵌入MV《那些人儿》《TG有点甜》,很多人在感动之余,惊讶原来党课还可以这么讲,这么潮。

记者: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很非常令人佩服的公益精神,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这么做?

肖晋:我觉得公益或者志愿服务不仅在远方,也在身边;不仅利人,也同样利己。做志愿服务是为追求更长久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突破工作的乏味、生活的枯燥和单一,来自被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来自爱的给予和回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