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斩断教育录取链条上的黑手,需要系统性作为
2020-06-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范彦萍

近日,教育录取舞弊东窗事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由得让人唏嘘,当一个人利用欺骗手段偷梁换柱的时候,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另一个“名落孙山”者,却可能因为机会被窃取剥夺而辗转零落。

先是有仝卓学历背后一系列高考黑幕操作被揭破,山东冠县“农家女被顶替上大学”一事又引起轩然大波。被顶替上大学的陈春秀原本十年寒窗,可以进入山东理工大学深造,却被“偷”走了读大学的机会,也失去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无独有偶,山东聊城,尘封24年的王丽丽(曾用名王丽)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等来了迟到的追究:1996年“替代”她就读聊城农业学校的另一个“王丽”,日前被给予开除组织、开除公职处分。

而就在近日,又冒出公愤事件,“学二代”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某明明多门成绩挂科,却通过后期篡改,瞒天过海,被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南交大对此回应称,该生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成绩方面确实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已取消其推免资格,校方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样接二连三的教育丑闻被曝出,一个又一个调查令和最新的调查处理通报被公之于众。在让人惊叹、扼腕、不忿的同时,不由得叫人反思,亡羊补牢真的为时不晚吗?若徇私舞弊偷走的是羊,尚只是物质层面的损失,但当有人偷走了别人的成绩走上康庄大道的时候,偷走的却是别人的人生。

而无独有偶,又真的只是“无独有偶”吗?我们追问在每一桩耸人听闻的“偶然”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必然?谁给了这些瞒天过海者胆量?是谁为这些瞒天过海者创造了条件?偷梁换柱能够得逞,绝不是冒名者欺骗者本人可以一手遮天所能完成的事情。毕竟,从欺瞒者的户籍、身份证、学籍、档案、成绩等一系列招录资料作弊及程序过关,一路牵涉面之广、责任关联单位之多,足见是一整个利益链条在系统性作祟,是某些地方的教育招录生态出了问题。

教育公平,是民生大关切。三个维度的防患于未然,势在必行。

第一是法治层面。不管是修改成绩、拦截他人高考成绩单等,都触及法律,需要在第一关触碰法律红线时就有预防机制和法律介入亮起警灯,而事后追究,也应该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准绳,对主犯从犯的惩治量责量刑,有法可依,而不应该一个地方一套做法,处罚轻重不均,轻描淡写。

第二是技术层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区块链、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无纸化办公等技术的愈发成熟,教育招录系统应广泛而深刻地运用这些现代技术,杜绝人为操作的漏洞,让整个过程更公开、透明、无缝。倘若高校入学需要人脸识别,二代身份证认证;使用区块链技术后,各类数据无法篡改;入学通知通过多渠道抵达考生手中……有了这些技术手段,未来徇私舞弊的可能性也许会大大降低。

第三是道德层面。一直以来,乡土社会讲究的是人情,当人情VS道德底线,一个人内心的判断和选择,会不会拦截这些顺水人情?所以,道德底线教育是时时刻刻不可放松的事。人是一切行为的主体,主观上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畏正义,是公民永远不能缺席的道德素质课。

当这些主客观的防控体系一直在线,因为教育不公平引发的人间悲剧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