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本届电影节海报设计师:是拖稿王,却是文艺导演们的最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7月17日,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宣了海报,和上一届黄海设计的“创生万象,幕后为王”主题、美猴王元素海报不同的是,本届电影节官方海报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用光影的变化投射出欣喜“重逢”的主题,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此次操刀的是90后青年设计师陆云帆,从毕赣的《路边野餐》海报开始,已设计了国内多部著名艺术片的海报,包括名气极大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金马奖影帝涂们主演的《老兽》等等。
海报官宣后,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这位颜值和天赋同高的90后、爱猫爱看展偶尔拖稿的“文艺宅”。
在湖北老家隔离时,海报主题《重逢》萌芽
Q:电影节组委会是怎样的机缘找到你的?导演等圈内人介绍?
A:很有意思,没有通过熟人,而是网上找的我。去年年底在一个社交软件上,我刷到一条私信,自我介绍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负责海报等物料的,我当时还挺意外,就加了微信,结果聊得挺好,后来远程先沟通了一下,又在北京工作对接时碰了个面,就敲定了。
Q:能否先请你自己解读一下您在这次海报中的设计理念?我看下面的阴影处还有明天广场,是有寓意吗?这样的细节是刻意的吗?
A:这可能真的算歪打正着了,我曾经打算来上海采风,但疫情的原因不太方便。我主要用的是上海的城市风貌,跟电影的一些元素拆解之后融合在一起。官宣时对海报的文字性解读,是我在设计后交稿时写的一些话,组委会润色了一下吧,确实是我想要表达的概念,用光影变化表示城市迎来破晓,迎来重逢。
其实,接到任务的时候,疫情还没蔓延,所以当时并不是做“重逢”这个概念。因为是23届嘛,我对2和3这两个数字很有感觉,觉得它们可以理解成2D和3D的概念——大家经常强调电影的艺术性,而我觉得,电影也是技术和艺术并重的艺术,而且对技术高度依赖的艺术门类,所以一开始就想做得科幻感强一点,放大2D电影到3D电影技术发展所代表的方向。
当然,主题一直在慢慢的变,后来疫情蔓延,到3、4月份的时候我差不多确定下来,电影节包括整个电影行业也都在等待“重逢”。现在觉得这个主题太棒了!
Q: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生活中是不是有什么重逢的场景,让你有了感悟?从老家湖北荆州回到北京后见到朋友?
A:相比于见朋友,让我感触更深的,反而是我在老家小区刚刚解封的时候。荆州整座城市是沿江的,我家小区下楼走到江边也就三分钟,有一次我走到江边,看到冬泳队的大叔们在江里训练,加上那会儿是早春,土壤里刚刚有了一些绿色的植被在萌芽,我一下子就有了生机的感觉,觉得这个世界又变得鲜活了。
在湖北荆州老家的时候,因为电影节和电影院开放的时间不确定,“重逢”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明确。至于真正执行,是在回到北京后了,差不多5月份的时候,最终海报成型吧。
Q:这一届你设计的海报比较有未来感,上一届黄海设计的则是用了一些传统的元素。你俩平时有过接触吗?交流过吗?
A:我还没跟黄海老师真人碰到过,但我非常喜欢他的设计,很期待能跟他约一次咖啡。
其实,在我接到电影节的设计邀请时,我压力很大,因为去年的海报做得太经典了,那个“幕后为王”的概念和美猴王挑开大幕的元素,怎么就能贴合得那么好!而且,他取胜不仅仅是因为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美猴王概念,他美猴王头上的金箍和22届、和上海都贴合得特别好。我是理性思维的人,我觉得纯凭自己的理性思维要想把这些结合在一起还挺难的,所以特别想当面向他请教。
Q:你爱看电影,来过上海国际电影节吗?他们经常展映一些好片子。如果来过,还记得看过哪些吗?也抢过票吗?
A:我读书时阅片还挺多的,看了很多闷片。现在工作压力大,我反而喜欢看一些减压的老片子,包括香港过去的喜剧片,邵氏当年的片子我都看。我喜欢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片子,大概2017年的时候,我临时冲了过来,非常努力地抢票了,非常遗憾抢不到,来了一趟,除了工作,只吃了一顿小龙虾。
因毕赣导演入行,想和徐克和娄烨合作
Q:听说你都没专业学过设计?那怎么会走上设计这条路的呢?听说是受了发行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的影响?
A:我大学读的专业是广电编导,需要自己拍作业嘛,这个专业学得比较杂,所以就去看很多片子,后来去淘碟,那些D9的碟。CC早期很多作品我很喜欢,然后发现这些作品的海报非常出色,后来发现封面上都有C字元素,才知道是这家公司的。他们一开始就是拆解一些元素做极简化处理,但都非常契合电影的主题。
后来我在看了片子之后,就有了冲动,也想自己画出这些海报,所以一开始就自己慢慢照着画,后来自己学着他们的理念,到电影里找一些元素来设计。
我毕业之后其实一开始做的不是设计,而是剪辑师的工作,剪一些MV啊、短片啊、宣传片啊,接这样的活儿。当然现在已经只有做设计的时间了。
Q:你的入行作品是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起点很高了。跟毕赣导演合作愉快吗?他会不会要求很高?
A:毕赣导演我觉得他是一个要什么东西和不要什么东西非常明确的人,他对视觉这一块是不妥协的。他觉得好的,直接就能过,觉得不好的,不会说“我觉得你这个还不错,但哪儿需要修改一下”,他会直接说不行。他所有的反馈是很直接的,我觉得特别好,能激发合作者的创作欲望。
《路边野餐》前面都比较顺利,基本上直接过,但到了最后一张就是湖底的那一张他纠结了一下。当时我自己这一块儿的工作经验也比较少,甚至不知道他们说的“终极海报”涵盖的面是怎样的,所以可能拖了一些时间。有些人因为经验少,所以也不敢去提一些可能自己都办不到的概念,但我那个时候却什么都不惧怕,我认为好的东西就做出来,到最后好像也就契合了。
Q:《路边野餐》之后,包括《暴裂无声》《老兽》《塔洛》《摇摇晃晃的人间》《地球最后的夜晚》等等作品,你好像都只接的文艺片?不接商业片吗?
A:那倒不是,主要你一开始的作品是文艺片嘛,这一类的都找你了。至于我,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
Q:设计了电影节海报后,你的名气将要大涨,找你的片子可能要变得更多了,如果有机会,你期待合作的华语影坛导演有谁?
A:华语的话我想和徐克和娄烨合作。我很喜欢徐克,我也喜欢娄烨,就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倾向,像徐克是天马行空的。
我上学的时候,看徐克导演早期的片子,像《第一类型危险》,那时候就觉得很酷。后来,还有很多跳脱于现实的这种东西。他到现在还是天马行空的状态,没有一点点减弱。
娄烨导演的片子都很好,他对于海报这一块我的感觉是很特别,很不拘。他不会拘泥于说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像海报的海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海报有点像新闻报刊,《兰心大戏院》他就用的剧照加书法字体。我觉得跟他能合作的话,应该能激发我更跳出框框去思考。
Q:你会是哪一种设计师?不容人改的强势设计师,还是“乙方型”的?
A:哈哈哈,我很好说话的,超级好说话。但是两个身份是会转变的,你开始接到设计任务的时候,你是很有创作热情的,你一直在给,但慢慢合作的过程中,如果觉得没有那么契合了,那我就会转换成比较偏乙方的状态,我会在你的要求下,我尽量做到最好。
设计靠的是天赋,不会考虑做演员
Q:都说艺术行业最重要的不是勤奋,是天赋,你没学过画画,就能手绘海报了,像《摇摇晃晃的人间》。这是遗传,是天赋,还是其实你私下偷偷有苦练?
A:首先我父母从事的都跟艺术完全无关,我爸爸是公务员,我妈妈在油田工作,都跟艺术不相关。我觉得还是跟天赋有一定关系,哈哈。
小时候,我妈妈打麻将,我一开始看《圣斗士星矢》,然后就很想画下来。我妈妈就弄个小板凳小椅子放在麻将桌边上,我自己在那儿描。她打多久麻将,我画多久画。我没真正系统学,但应该算有点基础。
我手绘海报,可能会先有一个概念,然后用iPad去拿笔刷一个一个地试,画风如何,如何画明暗,如何画发型。这些都是边做边学的。因为你不是某一个画风就能适合所有海报,所以我其实也一直在练习。
Q:说完天赋该说颜值了,随着海报名气越来越大,会转型进军演艺圈吗?
A:这个特别不行,我演戏非常非常地烂。我们读书时要拍作品,朋友们就你拍我我拍你,我去演朋友的作品,发现自己根本没这一方面的天赋。而且我虽然跟人沟通没有障碍,但我不热衷于社交。哪怕是信息,如果有一天早上起来开微信,发现信息太多,我都可能有点不适应。我都会调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段一起回,反馈起来太累了。
Q:日常除了设计,你会做一些什么喜欢做的事?打球等运动,还是看展看书等文艺生活方式?
A:其实生活和工作都已经没有太分开了,现在工作在生活中占的时间比例越来越大。我又是特别能拖稿的人,所以就经常导致前面一个任务还没完成,后面的又来了,你想出门玩心里都不踏实。
平时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有时间我一般都宅家里。在家我可能就是看看电影吧,也会出去看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还有去看一个展。北京大的展我都会去,但我觉得上海好的展还挺多挺密集的,尤其是当代艺术的,而且很多元。我这次电影节期间就很想去看“亚历克斯·卡茨”的画展。
>>>链接
陆云帆其人
陆云帆,90后青年海报设计师,湖北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电视编导专业,因设计电影《路边野餐》海报,开启独立电影海报设计师生涯。曾为《地球最后的夜晚》《老兽》《暴裂无声》《塔洛》《摇摇晃晃的人间》等多部电影设计艺术海报。
电影节海报解读
海报以大胆的色调运用,勾勒出一幅未来感和科技感交织的光影画卷。银幕散发的光芒划破城市天际线,让城市迎来破晓,同时化身为一个偌大的放映厅。在海报的视觉中心,一位观众背对画面,凝视远方,似乎正在翘首企盼与电影节的重逢。
画面中,摄影机、灯光架、场记板等象征电影工业流程中的经典元素,经过重新拆解和架构后,与城市天际线互相交融,寓意着电影作为一门集体创造的艺术,背后凝聚着一个个创作者的生命感悟、情感流露和集体智慧。海报巧妙融入的迷影元素,既是向所有电影幕后工作者的致敬,也象征着上海这座“电影之都”正在步履不停、追梦未来、努力攀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