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一部车就是告别一段历史,85后上海公交迷用手绘表达“仪式感”
2020-08-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就在这周,上海最后一批18米柴油“巨龙车”正式退役。在浦东东昌大楼住了17年的85后公交迷范喆明(@凸峰YOYOGI) ,花了3天为最后的巨龙车手绘“肖像”,用这样的方式与它郑重说再见。对他来说,每一款车型退出历史舞台,都是对过往岁月的挥别,城市在大踏步地前行,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必须要有“仪式感”。

  从小就迷恋“神奇”的巨龙车  

1987年出生的范喆明曾经在浦东陆家嘴的东昌大楼住了17年。和很多男孩一样,他从小就喜欢看汽车,也喜欢画汽车。

最早和阿娘一家住在静安区的石库门,要出弄堂才能看到马路上的公交车,小时候不愿意吃饭,阿娘就会哄他:“好好吃饭,就带侬出去看大客车。”调皮的小范喆明就会乖乖吃饭,让阿娘牵着小手屁颠屁颠走到弄堂口,安静地看着沿街来来往往的车,长长的公交车一出现,他会特别兴奋。

三四岁时搬到了浦东的东昌大楼,这是一幢沿街的高层,范喆明最高兴的就是,可以天天趴在窗前看楼下的公交车了!和在地面上看到的不同,再长再大的公交车,从楼上看下去都成了小火柴盒。他就会拿张纸,看着这些火柴盒,在纸上涂涂抹抹。

那时候,巨龙车就让他入迷了。和其他车不同,转弯时的巨龙车会变得很神奇,真的如同一条长龙一样,弯曲折回,从楼上看,能折成90度,这么刚硬的钢铁机械怎么能有如此柔软的身段?这让他很是好奇。在他的“画作”中,巨龙车也被赋予了各种神奇的想象。

再长大一些,他开始去上学了,去同学家玩时,终于有机会坐上了巨龙车。在上海,像范喆明这样的80后小朋友,没有谁能抵挡得了巨龙车的魅力。最老的一批柴油巨龙车,发动起来的轰鸣声阵阵,配上车屁股喷出的烟雾,启动起来威武极了。

驾驶员旁边都会有一个大大的发动机,这可是个“宝座”,范喆明一上车,就会抢占有利位置,趴在横杠上,目不转睛地观察司机师傅是怎么开车的。近20米的车厢,被分成了两截,转弯的时候,站在铰接的“转盘”处,似乎感觉到两截车厢就要断开了,又突然被“转盘”一把吸住重新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这种感受又惊险又刺激,就算心里总有些怕怕的,他也每每都喜欢去体验一把。

  每一笔都是对时光和城市的重新认识  

二十几年后,下班后夜深人静的夜晚,当范喆明在书桌前铺开画纸,对着上海滩最后一辆柴油巨龙车的照片一笔笔描绘下来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不时都会闪现出那些年少时的画面。阿娘举着勺子哄着小小的自己吃饭,妈妈给自己递过来的画笔,爸爸带自己坐遍了上海滩上不同的巨龙车,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在车站玩耍打闹来了车也不愿意上……

3天时间,每天2小时左右,差不多5个多小时,超过万笔,“每一笔都是回忆。”范喆明说。

因为从小喜欢画车,连垃圾车也能画得活灵活现,爸爸妈妈觉得范喆明“可能有些天赋”,就送他去报班学起了画画,初中有2年他都在学校的美术特长班里。虽然考大学他学的是编程,如今他是一名东航的程序员,是个IT男,但画画的爱好他始终没丢下,手中的画笔,可以记录下很多已经消逝的东西,每一次创作,也是他对一段逝去时光的纪念。

2016年,范喆明去了一次成都,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钢笔画,大部分人都会画自然景观,他却始终迷恋画车。硬笔的笔触,比铅笔更逼真,一笔下去不能涂改,就和那些城市里逐渐消失的公交车一样,没有再一次的机会。从此,范喆明开始练习钢笔画,画的最多的还是城市里的各种公交车。  

他画过783路,那是他初中时去学校坐得最多的车,那时他在香山中学读书,还在美术特长班,每周都会去画画。画85路,不是因为自己坐得多,而是因为当时要好的小伙伴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乘这部车。小伙伴住在曾经的烂泥渡路,浦东开发开放之后,陆家嘴的高楼一幢幢矗立起来,道路也开始拓宽改造,这条小马路也随之消失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地铁建设如火如荼,那段时间,地铁线路也成为范喆明的“新宠”。1号线之后,2号线、3号线逐渐通车,他经常跑到各个新通的车站去写生。

2017年,上海71路中运量车通车,全新的城市地面快速公交系统登陆上海,在公交运能整体下滑的当时,掀起了一波热潮。范喆明当然也不会错过。那次创作他也特别“隆重”对待,把中运量所有的车型都画了一遍。因为车停在马路上,车体大,又是流线型,旁边的景物都会反光在车上,他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改了几次,尽量还原车子原本的模样。

不仅画上海的车,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也会随手画画当地的公交车。他画过成都的快速公交,也画过各种铁路线上的机车,手绘的意义,对他来说,是一次重新认识一座城、一个地标的机会。

  郑重对待每一次对历史时刻的见证  

“可能我们这些公交迷,都有些怀旧情愫吧。”范喆明说,城市的公交线路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所以对待每款车的退役,他们都会格外郑重。“这也是对历史时刻的见证。”

他小时候去奶奶家,要坐隧道三线,后来隧道三线跟584路合并,变成了新的隧道三线,路线也变了。他特意买了一款老隧道三线的车模,因为上面写着“上海火车站-其昌站渡口”,那是他记忆中的线路,他要保留下来。

和其他车迷们一样,他也会时刻关注新线路的开通、新车型的运行,会去“追车”。就是在车子会经过的路边等着拍照。71中运量开通,85路退役之前他都去等过。还会到报废厂里去,只为去见一见报废的车型最后一面。“就是去与老伙计告别的感觉。”之前上海25路电车报废,车迷们都以为从此不会再有电车了,他就曾追去报废厂看,看到车体已经被“肢解”了,车顶都拆没了,“当时确实感到蛮伤感的。”

城市里,每天运转着无数条公共交通线路,如同城市的血脉。不带任何目的地坐上一条公交线路,在公交迷中叫作“运转”。大学时,地铁还只到11号线,范喆明曾经花过整整一天的时间“运转”了地铁全部线路,从早上头班车坐到晚上末班车9号线回到松江大学城。那时流行一个“街旁”软件,可以打卡签到,他每到一个车站都会签到,在微博上发定位,引来不少车迷点赞。“那算是最原始的直播了吧,这种地铁打卡我也算是首创了。”随着上海地铁线路的越来越多、里程越来越长,这样一天内的“运转”如今可没那么容易实现了。

城市交通变化日新月异,公交线路也不断地被撤销调整。范喆明会特意去坐一些“经典”线路,比如有年份的25路电车,又比如城市里最长的那些跨区线路。浦卫专线,从浦东到金山石化,全程3个小时,范喆明第一次坐是在高中,和妈妈一起。惠嘉线,从惠南镇到嘉定,横穿上海,全程100多公里,其中有近50%在高速公路上。还有从石化到嘉定的卫嘉线,如今也已撤销。这些超长的郊区线路,位子都是软的,坐着很舒服,他会沿路拍照,看各种路,一圈下来,不知不觉就认识了很多以前自己不知道的路。

高考结束前,范喆明给自己搞了个“环沪行”,先坐浦卫专线到金山卫,再坐卫嘉线到嘉定,随后换嘉淞线到吴淞,再坐508路到浦东高桥镇,最后81路回到住的陆家嘴。这次“运转”是他对自己的高考奖励。

如今,在公交迷中也有很多00后,“每代人都会有自己怀念的东西。”范喆明说,他们怀念过去,也憧憬未来。正如这次柴油巨龙车的彻底告别历史舞台,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街头,成为00后们的记忆。“人总是要往前进的,这是时代的必然。”他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