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塑料瓶72变
2020-08-30 生活

13只塑料瓶+遇水变色的印花,变成了不惧风雨的外套。本文受访者供图

炎炎夏日,饮料瓶的使用量大大增加,各种废弃塑料物也随之增多,如何将它们二次运用,让废弃塑料制品变成环保又时髦的单品,成为当下许多年轻设计师所探索的方向。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把废弃塑料瓶变时尚单品  

作为一个时尚品牌的创始人,黄宁宁有些特别——每天,她都要和形形色色的塑料瓶打交道,琢磨着如何把它们变成潮人们争相追捧的衣服和包包。用3个塑料瓶变成1个抽绳包,12个塑料瓶变成1件T恤,24个塑料瓶变成1个背包……这些神奇的魔法都出自她创立的可持续品牌:好瓶。

“目前,塑料瓶再生材料,是我们运用最多的,又叫再生聚酯纤维。它和聚酯纤维的性能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技术上也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实现我们在设计上的各种想象。”黄宁宁说道,“聚酯纤维的生产,来源于石油;再生聚酯纤维来自塑料瓶,塑料瓶又来源于石油,追根溯源,它们本是同宗。如果我们不使用原油生产,而选用来自塑料瓶的再生聚酯纤维,则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70%以上的污水废气排放……产品设计中,我们要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选择、制程的节能减排、产品废弃后的去向等。”

26只回收塑料瓶制成的野餐包。

  用材料来讲自己的品牌故事  

“好瓶”产品线主要分为3条:自有品牌、联名品牌、设计师联名类。而产品类型,目前以包袋和风雨衣为主。从2017年推出第一件单品到现在,店铺里的新品并不多,网上店铺里还不足10款。对此,黄宁宁表示,前2年,国内市场对可持续概念比较陌生,自己更多地是联合了一些家喻户晓、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推出联名款,一起推动环保再生的概念。那时会很完整地去打造和推广每一次联名系列,每一次推广周期也比较长,所以新品频率比较低。除此之外,还因为他们常使用“N只塑料瓶+1款有故事的回收材料”这种方式去打造产品,比如“曾服役的救灾帐篷布”“去过太空的神舟七号火箭残片”,这些“有故事的回收材料”都数量有限,所以有些产品是限量的。而让黄宁宁欣慰的是,2019年起,可持续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大大提升,而他们也确立了零售化的发展方向,所以未来会更快地去推出那些大家需要的新产品。

“我们立志做一个有烟火气的可持续品牌,成员和用户其实是能够同频共振的一群人。创作灵感,很多来自我们自己的突发奇想——市场洞察或自身体验。比方说:我们的团队成员和很多‘好瓶’拥趸,都是非常典型的斜杠青年,在工作身份之余,还有非常专业的爱好,甚至不能说是爱好,而是真正的另一个身份,所以我们打造了一款‘84光年’产品——8h工作,4h生活+31只回收塑料瓶=84光年。为此,我们在双肩包的底部,设计了一个‘完全属于你的房间’,装下8小时外,你那充满可能性的4小时……”黄宁宁介绍道,“可持续产品是一个媒介,使用可持续材料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会用这样一个讲故事的品牌,撬动市场的力量一起去解决环境问题。”

黄宁宁 “好瓶”环保服饰品牌创始人 

生活周刊:可以介绍一下本季最新款野餐包的设计构思吗?

黄宁宁:2020年春天的疫情让我们的生活都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居家办公期间,“好瓶”团队隔着屏幕,每个人都在述说想要和朋友相见,想念那些最常光顾的路边饮食小店……所以我们决定这个夏季推出一款和食物相关的包包——可以大口呼吸的野餐包。我们对它做了大网格设计,让鲜美的食材待在包里也能透气。既可以背着它开心地逛菜市场,毕竟居家的几个月让我们每个人都练就了一身好厨艺;也可以背着它去大自然中野餐,追回差点错过的春天。我们还设计了“一包两背”,抽拉两侧肩带,一只平平无奇的单肩包,一秒就能变双肩,解放了双手,也许你可以随时跳舞、奔跑、骑车……就连拥抱也来得容易一些。

生活周刊:为了推广环保理念,你们还做了哪些活动?

黄宁宁:每个月,我们都会新发起一项可持续生活挑战。这两个月随着野餐包的推出,我们发起了“路边野餐计划”:用一只和“食物记忆”相关的包漂流,串联起人与人联结的美好时刻。每个收到包的用户,会记录下和它在一起的一周逛吃生活,然后传递给下一个人,共写一座城市的美食地图,已经有——台州、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这样几座城市参与进来,参与者有美食社群的人,也有食物设计师、甜点师、身为餐厅老板的美食家、做农场教育的……野餐包在传递中,从好瓶开始,到经手的每个人,都会为下一位收到包的人,留下一封手写信或一份小礼物,把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不失真地传递下去。

把24只塑料瓶+1块回收的救灾帐篷布,变成了一包两用的“24包”。

之前我们也发起过不少线下的美好行动,比如:我们手工缝制过一件酷炫的战袍,用来拯救马拉松赛道上的瓶子。从2017年兰州国际马拉松开始,不断征集敢于穿上战袍的勇士,边跑马拉松,边捡赛道上的塑料瓶,超过70个塑料瓶挂满全身跑完马拉松赛。用这样有点行为艺术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马拉松中过度消耗塑料瓶的问题。第一次行动后,我们把玩法做成了工具包,让战袍行动,漂流到了全国7座城市的马拉松比赛中去。

我自己是潜水员,除了关注海洋一次性塑料污染,也关注了珊瑚白化问题。我们推出过一款10只塑料瓶做的“南纬8°包”,和OHealth国际健康节合作,用卖包包的钱和大会论坛的部分收入,与观众们一起共同认养了一座珊瑚礁,由一个在海底种珊瑚的潜水教练组织——“海洋之心”,种在了图蓝本南纬8°的海底。

生活周刊:你们跨界合作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黄宁宁:跨界合作中,会先考虑那些和我们有共同愿景的品牌,能够一起触达更多大众消费者的品牌,或者能够一起共创有趣“故事”的品牌,双方能在一起创造有新的想象力的好产品,并且去影响更多人。

比较经典的是“24包”和“太空包”。我们用24个塑料瓶+1块曾服役的救灾帐篷布,打造了“24包”,每个包里都有一个蓝房子,是一块曾服役于地震灾区的救灾帐篷的布料……它是“好瓶”携手可口可乐中国和某知名基金的联名款。“24”,代表着“24个塑料瓶”——组成了包包的材质,也代表着“24小时”——救灾物资送达灾区的时间。通过“24包”的售卖,项目捐赠了一批环保再生材料制作的儿童救灾帐篷,去年已经落成。于是,我们又用这批帐篷的边角余料,做了一款纪念项目落成的新款“24包”,取名“小帐篷”。

27只塑料瓶+1块回收的神舟七号火箭碎片,成为独一无二的太空包。

“太空包”是我们用27只回收塑料瓶,1块神舟七号火箭残片,0.5只去年双11后周边社区收集的快递袋,打造的产品系列,有“太空包+太空腕带+地球腕带”;是“好瓶”×camel active×中国航天文化的联名款,所以会有一块激光切割的火箭整流罩的碎片。双肩包外挂小包,设计为可以卸下来,斜挎单背的样式;而当它们合在一起,就像探索宇宙奥秘的探测器,又对接上了太空站。

最近,我们和同为B Corp共益企业的innocent(天真),发起了“天真空瓶再造计划”,9月就会推出联名款。innocent就是那个戴小帽子的果汁品牌,每卖出一瓶戴小帽子的果汁,就捐出一些钱给救助老人的机构让他们能温暖过冬……我们也常常选择像这样善意温暖的品牌合作。

生活周刊:经过几年的践行,发展到现在,对你而言,依旧要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黄宁宁:对于行业而言,最早的挑战是可持续的概念。国内市场大众觉得陌生,接受起来就很困难,但是,这一点到现在已经极大地改善了,虽然大众对于依照什么标准来选择可信赖的可持续产品,还是会犹疑和困惑……我相信未来这些信息会更加透明化、标准化,越来越多可信赖的可持续品牌和平台会出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我们而言,目前在一个“破圈”的阶段,怎么找准和扩大自己的客群,是目前我们最关注的问题,这和很多刚起步的零售化品牌其实是一样的,都要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才”,这个行业有越多新面孔,才越有希望,对于我们自身,就是需要很多专业化人才一同相信可持续行业明亮的未来。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