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幼儿园迎新生,中小学将开学,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0-08-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青年报资料图 吴恺/摄

9月1日,上海中小学将正式开学!随着新学期的开启,不同学段的孩子也将迈上人生新台阶——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第一次进入校园、一年级的学生开启全新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们陆续进入青春期……孩子进入新学校后能不能很快适应?幼小衔接会不会顺利?青春期的孩子能不能不那么叛逆?开学在即,不少家长在欣慰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暗暗感到焦虑、苦恼。这些问题应该怎么看待、处理呢?来听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如何支招。

 【幼儿园】 

分离焦虑?接纳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李女士的女儿涵涵9月1日就将进入幼儿园小班,这几天,全家人在忙着做各种准备的同时,心里也都有点忐忑和担心。“她胆子比较小,见到陌生人都要躲着走,真不知道到了幼儿园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李女士说。

“新学期开学,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特别是小班的孩子,这是他们第一次踏入集体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是充满挑战的。”松江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宋美霞介绍说,每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幼儿园里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里面哇哇大哭,家长扒着大门久久不愿离去,甚至也跟着掉眼泪,而这正是分离焦虑的体现。

“孩子在3岁左右时,已经和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形成依恋关系,所以跟养育者分离时很自然地会焦虑,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宋美霞说,分离焦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看到这不是问题而是一个正常现象,要接纳孩子存在分离焦虑的事实。“同时,家长也要接纳每个孩子分离焦虑的程度、处理焦虑情绪的过程快慢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一两周就开开心心去幼儿园了,有的可能好几个月了还会哭。”

宋美霞介绍说,孩子的分离焦虑是有几个发展阶段的,先是非常强烈的阶段,比如入园第一天会哭、会打滚;第二个阶段孩子的情绪有波动,虽然不想去幼儿园但也还是会去;第三个阶段是基本适应阶段,幼儿园的一些规定比如洗手、喝水、午睡等慢慢开始适应;第四个阶段才是适应阶段。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慢慢来的过程。”宋美霞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方面要接纳孩子会存在分离焦虑这样一个事实,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好自己的焦虑情绪,“孩子哭,家长也哭,与其为孩子担心,不如转化为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可以做到,相信老师可以照顾好每个孩子。”

此外,为了更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家长也要帮助孩子调整生活习惯,培养一些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喝水、吃饭、上厕所等等,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里怎么跟其他小朋友接触,怎么表达自己。“有的孩子会有些依恋物,可能是毛绒玩具,也可能是他的小被子、小枕头,如果幼儿园允许,也可以带着,对安抚孩子的情绪是有帮助的。”

 【小学】 

幼小衔接?调整期待,给孩子适应的过程

新学期开学后,6岁的贝贝就将进入一年级,与她自己对小学生活满怀期待相比,妈妈张女士内心则有点焦虑。“她这个暑期过得挺充实的,跳舞、游泳、唱歌各种活动安排得很丰富,但唯独没有学习方面的课程。”张女士说,自己很矛盾,一方面不想让女儿那么早就开始上学习方面的培训班,但另一方面看到其他孩子假期已经在外面上英语课时,又担心女儿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把心放到学习上去。

对此,宋美霞认为,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新学期开学最主要的是“入学适应”,“在幼儿园更多的是玩耍、游戏,小学生则有非常明确的任务——学习,学习生活是学生最需要去适应的。”在宋美霞看来,一年级学生家长应该认识到,所谓的入学适应期其实涉及很多方面,并不只是学习方面的适应,“孩子是否适应了小学生活,不是上课会听讲就够了,还有行为方面、情绪方面的适应。”

在这个适应的阶段,孩子在学习、自律、情绪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家长要有一个接纳的态度,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帮助孩子一起度过。”宋美霞建议家长,首先要帮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比如用到哪些文具要准备好、书包要整理好,让孩子做好适应学校生活的准备。

其次,家长要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聊一聊,比如成为小学生之后会有哪些变化,到了新的环境会接触到哪些有意思的课程,在学校里会交到怎样的的朋友等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引导,让孩子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此外,家长还要调整一下期待值。“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有的家长会很急,觉得孩子‘应该’‘必须’很快适应学校生活。但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过高的要求,可能会适得其反。”宋美霞建议,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时,除了询问学习情况,也要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有没有交到朋友,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家长也要跟学校、老师保持畅通的联系,充分的家校沟通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

 【中学】 

青春期叛逆?给孩子空间、信任和自主权利

开学后,小昕就读初二了,但他和妈妈的关系却一直很紧张,而让他心情很不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每次写作业妈妈都要在旁边盯着。小昕妈妈认为,自己只是在旁边陪着做自己的事,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小昕看来,妈妈在旁边盯作业就是为了监督自己,是不相信自己。而这种盯作业的方式,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小昕的学习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不容易集中精力,提不起学习的精神。

宋美霞认为,对于中学生和家长来说,普遍都面临着青春期叛逆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感叹,曾经很乖巧的女儿或很听话的儿子好像一下子变了一个人,变得情绪容易暴躁,聊不来几句话可能就吵起来了,情绪波动容易冲动——这正是青春期阶段的掀桌特点。”她表示,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萌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决定,而这些在很多家长看来,就是所谓的“叛逆”。

其实,对于青春期叛逆,家长不必过于苦恼,因为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还总以对待小学生的方式,比如“你必须要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等等去对中学生做出一些要求,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就像妈妈盯作业这个案例,虽然妈妈是以‘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做这件事,但她传达给孩子的是一种不信任感和孩子的无能感,所以孩子一方面会想反抗,另一方面又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认同妈妈的期待——‘你不是认为我不行吗?那我就不行给你看’,他会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对抗。”

宋美霞建议家长,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需要退一步,给他们一点空间、信任和自主的权利。“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来自于父母、老师的期待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非常看中,也很希望能达到父母的期待,但很多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有些期待未必是合理的。”宋美霞说,合理的“期待”能够帮助孩子形成适度的学习动机,给他们适当的学习压力,这对于他们学习效率提升的影响是最好的。但当期待过高、给孩子压力过大的时候,反而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滑,“这就需要家长、老师不时停下来看一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是不是符合他们实际的情况。”

此外,宋美霞认为,家长要尊重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平等看待,能够适度减少一些说教、唠叨,在情绪方面也要自我控制,这样和孩子的沟通才更加有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青年报资料图 吴恺/摄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