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大学生要学会“三步走”策略,让人际关系迅速恢复和重塑
2020-08-30 青年

新华社/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中小学开学之后,各所大学也将陆续敞开校门,迎接新生和老生的到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步入校园,心理需要提前做好哪些调适?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姚玉红副教授来为同学们支支招。

记者: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如何迅速恢复和重塑?

姚玉红:我们建议“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重新找到校园生活的正常节律。接受疫情之后又一次无法避免的改变,设法让自己的身心处在一个安全、稳定、平衡、良好的状态中。当我们自身带有恐惧、害怕、愤怒、焦虑等强烈的情绪时,会严重地干扰我们正常的理性思考,甚至会干扰到我们共情他人的感受,干扰我们恢复人际互动。因此,要先试着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和心情——建议去你以前喜欢的那些校园角落找你熟悉的老师同学聊聊,尽快找回昔日熟悉亲切的感觉。疫情前到疫情中是一种改变,疫情中到疫情后的恢复又是一次改变。

第二步:允许大家慢慢恢复一个让自己和他人都感觉安全、平等、友好、开放的人际环境。返校后,可能你们会带有对这大半年经历的不同看法,适当的辩论也可以,但尽量保持着价值的中立,不批判。大家都感觉到交流是安全的、可靠的、自然的之后,就会更加愿意尝试着了解彼此。

第三步:基于共同的兴趣,尝试参加一些活动,恢复一些关系的互动。在家乡待了这么久,一定有很多想去做的事情,比如看展、逛街、运动等,基于这些兴趣,增加与他人的接触机会,找到自己属于的群体,恢复在这个范围内的人际关系。

记者: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仍然感觉周围人好像都在“防着一手”,明里暗里感到有一些社交距离的存在。但这样的做法会让一些同学感到失落,似乎曾经彼此亲密的关系不复存在,有什么可以调节的办法吗?

姚玉红:开学后,各校都会有一些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措施。之前,硬核教授张文宏曾指出“防火防盗防同事”,其实,到了校园,“防火防盗防同学”的心态可能还会存在一定时间,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根据我们的预判,有些同学返校后可能更加紧张如何进行自我安全防疫,不由自主地在“防着周围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想要降低自己感染疫病的风险。其实,这是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这种本能性的反应也叫“滞后反应”,就是说疫情期间形成的这种防控习惯,还会有一个延后的影响。这样看来,这是大家很有安全意识的表现,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如果这个心理使得人本身非常困扰,影响到正常融入返校生活的过程中,那么反应的就是对疾病、对死亡的恐惧了。

与此同时,有些同学相对于这样的反应,会产生负面的自我暗示和失落感。我们也想提醒这样的学生,当发现周围的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不摘口罩,或者说还是不由自主地离你远一点,千万不要简单归因于自己的问题,觉得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不再如过去那般亲密,对此,无需太过在意。反而,这是保障彼此的安全,因而,需要客观看待这种暂时性的必要措施。

记者:经历了特殊7月里的高考,9月,一波18岁的“萌新”将进入全新的求学阶段。学习方式变得不同,同时,又将面临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对这样的群体,您还有什么怎样的建议?

姚玉红:大一新生本来就会有一种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环境而可能出现的孤独或者说不适应。到大学之后,曾经一直被学长学姐“渲染”的美好环境、自己一直憧憬想象的样子,也可能因为防控的需要并不会如约而至,校园的“半封闭”管理,各项报备会增多,但请别慌张,这份“初体验”也是暂时。

我们也希望告诉新生,提前有心理准备,就不会对一些必要的举措太过于敏感和抵触。其实,大学的美好并不会改变,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情况时,我们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投入也还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上需要配合学校的管理。学校里丰富的课程、活动都会继续照常。

记者:还有几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利用最后几天还可以做哪些准备,从而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学期?

姚玉红:首先是好好梳理自己的期待,理个顺序出来,特别心里没底的可以和人都商量、求助,你的期待就是你心底里重视的价值,所以是一个自我认识的好机会;第二,找机会和家人好好聊聊天,马上又要分开了,给这个超长的相处结个尾,该感谢感谢、该埋怨埋怨、该告别告别、该嘱咐嘱咐,记住埋怨的话要加上建设性的意见,没有建设性意见的埋怨建议不要说了;第三,调节下与校园生活相对契合的作息规律,恢复下与校园人际的适度联系,准备好再次应对有变化的生活的良好心理状态。

另外,“深夜树洞”是我们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上的一个栏目,从2017年10月开始回答同学们关于心理问题的网络提问,由同济心理中心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以回信形式回复,期望用专业视角回答大学生们的实际困惑。如今,我们最新出版了《深夜树洞——大学生与心理咨询师的书信对话》一书, 68个问题都来源于大学生的现实烦恼,也推荐给大学生们读一读。

目前,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也正在着手编撰《疫情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希望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发给学生们做参考,让大家带着有准备的心理,适应“有些改变又一切如常”的校园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