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何建明推出《上海表情》:从悲情和温暖中,读懂“上海为什么能”
2020-09-1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人民城市,‘人民’在城市之前。在亲历上海抗疫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今天携新作《上海表情》亮相“上海·故事”读书会第15期现场。他对上海在抗疫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上海精神和管理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留在”上海的100余天  

今年春节前,何建明因为要写另一部作品来到上海,也因为疫情突发而“留在”上海100余天。这使得他亲历了上海人民抗击疫情的过程。何建明是一位被称为“大疫面前不缺席”的作家,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手中的笔,以深情而严谨的笔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真实记录下来,成就了这部具有即时性、现场感的纪实佳作。

“从‘0’到‘0’,我和2400多万上海人民一起度过和经历了这场从困惑迷茫、焦虑万分,到孤独恐惧、欲哭无泪,再到树立信心、全力抗击和夺取胜利的战‘疫’全过程。”何建明说,在上海抗疫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坚毅,也看到了很多面对灾难的无畏和勇气,更多的则是应对灾难的方式和方法。

《上海表情》共约20万字,分为27章,何建明写了1月15日到3月10日疫情最严重时自己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品中,既有政府层面的管理运转智慧的展现,又有普通个体对待疫情的心理承受过程和生动感人的故事,还有对上海抗疫历史的梳理和对“非典”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回顾和总结。

在《上海表情》之前,何建明在今年6月已出版了一本记录上海抗疫过程的纪实文学《第一时间》。他说,其实《上海表情》写于《第一时间》之前,两本书写的是上海抗疫不同时间段的故事。何建明认为,上海成功的抗疫经验和抗疫精神是值得不断去书写、也值得不断去发掘的。“我一直持这样一种观点:对于灾难、战争和特大事故,必须用严肃、准确的笔去客观认真地记录,用清醒、批判的目光去审视与鞭挞其中的丑恶、无能和没有人性的人与事。对于那些在整个战胜困难、战胜灾难中表现出高度战斗艺术、崇高思想品质以及管理经验的行为,我们必须给予最神圣和真诚的致敬。”

 上海是一座有爱的城市 

在写作《上海表情》的过程中,何建明尤其注重时间节点的把握。他提到上海“0号病人”发现的过程。他说,自己因为到上海采访写作另一部分作品而正好路过同仁医院,当时他并不知道从武汉到上海的陈女士刚刚在这家医院确诊,成为上海的“0号病人”。何建明后来回忆起这一刻对上海和他本人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节点,这意味着上海进入了抗疫时期,也意味着何建明将与这座城市并肩作战。

他说:“之所以会在书里特别强调这些时间节点,是因为它们勾勒出整个战‘疫’的惊心动魄,它们和我们的生命直接相关。只有抓住这种点,我们才会发现病毒的厉害之处,以及人类是如何顽强对抗它的。”

在上海的100多天里,何建明深入到医院、社区、物资供应站、公安等抗疫一线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成了他写作的基础。同时,何建明住在陆家嘴的一家宾馆里,他常常到宾馆周边,深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何建明感受到了上海市民在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坚毅和自信。

应该说,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显示了上海超高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准,也彰显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何建明将此概括为“上海表情”。“写到悲情,我的眼眶常常盈满了泪;写到趣事,我也会开怀大笑;写到温暖,我会肃然致敬大上海……上海表情,既是这座伟大城市和 2400多万人民的疫中表情,也是这座伟大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战‘疫’的表情,同样也是我在其中的一些悲喜之情。从上海的表情中,我们能够了解‘上海为什么是上海’‘上海为什么能’的基本道理。”

何建明说,他感觉上海是一座有爱的城市。不管是本地人、外地人、新上海人、外国人,他们都认同这座城市是安全的,是值得去爱的,正是这份爱让他们把心和家,甚至于他们的生命留在这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