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完成修缮重开,谭盾携《武汉十二锣》线下首演
2020-09-19 文体

谭盾在上海音乐厅首演《武汉十二锣》前,接受了本报专访。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1974年,贺绿汀先生特意嘱咐我要去看看上海音乐厅。我就来到了延安路,看着它总觉得就像一瓶古老的、醇厚的葡萄酒。”“浸润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的我,‘药’和‘乐’(在古语中)同音同源,我常常说自己是一瓶‘乐酒’。”今晚,谭盾将携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演一场“归来”音乐会,为建成90周年的上海音乐厅盛大“庆生”。在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谭盾用了两瓶酒来比喻这次的合作,颇为有趣。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交响乐版《武汉十二锣》将在今晚完成中国首演

这次“归来”音乐会,最被期待的,无疑是谭盾为武汉祝福而创作的《武汉十二锣》,这首作品的交响乐版将在上海音乐厅完成线下中国首演。

2月15日晚,谭盾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伊丽莎白音乐厅执棒安特卫普交响乐团首演他的抗疫新作《武汉十二锣》。因疫情对作曲家巨大的心灵震动,《武汉十二锣》的创作过程是谭盾从纽约飞往比利时、准备欧洲巡演的航班中无休无眠地完成的。

“当时从纽约坐飞机去比利时指挥,在报纸上看到武汉疫情的消息,心情很沉重,”谭盾说,“1997年香港回归,我和马友友在武汉博物馆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当时飞机的螺旋桨嗡嗡的声音,让我觉得,这就是武汉的声音。”最终他选择了用“汉锣”来创作。“武汉的十二锣,不光是文化历史传承,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交响乐团,你去问他们‘你们有大锣吗’?世界上优秀的乐团都会和你说,我们的锣是武汉的。”谭盾说。

事实上,拥有900万人的武汉,作为楚文化中心,也是中国最优质的锣、鼓、镲的制造地。“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锣,其直径大、质地醇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有口皆碑。谭盾说,“武汉的大锣在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中被用来演绎贝多芬、马勒等大师经典作品,从柏林爱乐到纽约爱乐,从荷兰皇家剧院到费城交响乐团,无一例外都是在使用武汉大锣。”

选择用“锣”作为整部作品的核心、表达武汉与世界的紧密关联,也体现了谭盾作为一位音乐家的机敏才思与独特视角:“每一面都是巨锣,听它们低吟、狂啸,我在写作的时候充满了艺术上的想象和情感上的回归。”

谭盾透露,此次线下演出首次以交响乐队编制呈现作品,女高音歌手的精彩演唱及十二面大锣和交响乐队的协同演奏,共同向听众传达出有爱无疆、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两瓶酒”的碰杯为上海音乐厅90周年庆生

谭盾此次为90周年的上海音乐厅“庆生”,甚至特意根据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改编创作《天地再生:生日快乐》来做“贺礼”,也缘于他和上海音乐厅几十年来的“老朋友情缘”。而最早,则是因为中国音乐大家贺绿汀先生。

“年轻时的我从湖南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上海,找到我的湖南老乡贺绿汀先生,敲开他的门,来求学,”谭盾回忆,“他给我开了一份长长的书单,此外还叮嘱我,走之前,一定要去看看上海音乐厅。”

于是谭盾看到了“醇厚如古老葡萄酒”的音乐厅,“它华丽而又朴素,声音清晰温暖”。

后来,谭盾成了上海音乐厅的老朋友,1993年12月18日,谭盾交响音乐会于上海音乐厅上演,演出曲目包含《乐队剧场Ⅰ:埙》《乐队剧场Ⅱ:Re》《道极》《死与火》。此外,2005年,谭盾为琵琶与弦乐四重奏而创作的《鬼戏》也在上海音乐厅上演。

“此次大修后,音乐厅焕然一新,我看了也很兴奋,”谭盾说,“音乐厅第一印象是非常华丽,但在台上,其实又非常朴素,就白色声罩和黑色地板。华丽与朴素,东西方的音乐的对话和交汇会非常自然。另外,它给艺术家休息的空间,是可以把心留住的地方。”

对于声场条件要求很高的谭盾,也盛赞上海音乐厅的声音出色:“我做了很多测试,台上台下,楼上楼下,拍拍打打敲敲,声音很出色,很温暖。对于独奏和室内乐,是非常完美的空间。不用麦克风,包括独唱、琵琶、古筝都不用,通过全天的测试,发现声场清晰透亮。”

这瓶“醇厚的葡萄酒”,就和他这瓶“民族传统音乐的乐酒”完成一次碰杯。“我读书27年,学习了西方古典音乐后,有了自己的体会——古典音乐学得越深刻,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邃,”他说,所以当上海音乐厅问他能否给音乐厅创作一部庆生作品时,“我第一念头就是回归。回归是一个非常远大的命题。”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