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强创作弱,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孵化机制尚需优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2020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今天在上海星舞台结束。此次展演历时6天11场,一批优秀的新人新作得以脱颖而出。此次展评展演对接三年一次的中国群文最高奖“群星奖”,也是对上海群文创作的年度大检阅。而其中暴露出来的“表演强创作弱”的短板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上海群文的创作还有提高的空间
去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行,其中群文最高奖“群星奖”一共12个奖项,上海一地就拿下了3个奖项,这让人对上海的群文创作刮目相看。而上海之所以如此抢眼,与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这样的新人作品孵化机制的设立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市群艺馆每年都举行这样的全市范围的展评展演,优中选优,为参评“群星奖”选拔作品,同时也为上海群文舞台增色不少。
也因此,2020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其中的作品就有可能代表上海参加2022年“群星奖”评选。此次展评展演共11场,按照艺术门类分为舞蹈、音乐、戏剧和曲艺。其中大头还是还是音乐和戏剧,分别有3场和4场。
本次展评展演曲艺专场评委会召集人、原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沈鸿鑫表示曲艺专场的表演水平比往年都要高。比如徐汇区文化馆选送的短篇苏州弹词《守护者》讲述的是一群地下党员在极端危险和艰苦的情况下守护中共一号档案的事。内容好,表演好,十分难得。不过沈鸿鑫也感觉到,现在的群文作品在创作上还是略有欠缺,创作队伍老化很严重,写本子都是一些退了休的“老群文”在发挥余热,青年创作者有,但是很好,成熟的创作者更少。
这一点得到了来上海担当评委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的认同。吴文科对记者表示,“表演强创作弱”在这次展演展评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有的作品因为剧本和曲本薄弱,就变成了喊口号式的演出。吴文科说,这种情况是现在群文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就是演员的收入高,而编剧的收入低,这导致了人们都是想当演员而不想当编剧,殊不知,演员和编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好的演员而没有好的编剧,作品也无法让人满意。
优化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孵化机制
吴文科对上海的群文新人新作孵化机制给予肯定。他说和一些地方到了“群星奖”要评选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赶排作品不同,上海近10年来每年都会举办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做到未雨绸缪,为“群星奖”打磨选送作品,这样的具有开创性的孵化机制值得全国学习。而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年年选拔和打磨下,上海近年的群文创作却是有大幅度提高。
针对“表演强创作弱”的情况,吴文科建议上海应该在剧本打磨上多下功夫,同时在演员和编剧的收入分配上作出一些调整。
在谈到这个问题是,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对记者表示,在展评展演结束之后,根据评委的意见,他们会在10月份对一些重点或者有潜力的节目进行剧本打磨,力求从文本这个根子上提高节目的质量。并且他们也会举办一些群文工作者的培训研习班,其中就包括对于青年编剧的培养。
同时,吴鹏宏认为一个群文节目总是在不断演出之中得到提高的。所以还必须给这些优秀之作以更多登台展示的机会。接下来几个月,长三角群文展演和华东六省一市的群展演都将陆续展开,到时此次受到关注的优秀之作都将参演,继续经受舞台的检验。在吴鹏宏看来,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孵化机制只有不断地进行优化,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精品佳作,服务人民,回报社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