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扶贫”照“红红火火”,他还拍了上万张外滩大片
2020-10-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香喷喷的红薯,衬托出藏族大婶喜悦的笑容,旅游复苏的香格里拉,游人们“罩旧”如织……正在闵行区仲盛广场举行的“探寻云南秘境 聚焦香格里拉”——2020香格里拉公益摄影大展上,一张张照片展示了上海对口扶贫的这座美丽城市如今的面貌。

  传达出了“平静的幸福感”  

黝黑的皮肤,是高原人特有的面容,戴着围裙,笑容满面地看着面前热气腾腾的红薯,烤得带有一点焦,隔着镜头都能闻到香味。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徐建平也很满意这张作品。

“大婶说,就跟这热乎的红薯一样,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香格里拉采风的时候,徐建平拍了很多这样的当地百姓,大家最多的神情就是淳朴的笑容,从老人到孩子,都是这样。

他能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我碰到过一个老人,问他多大年纪了,现在过得好不好。他笑眯眯地说好,指着脚下的土地不断点头。”这种平静的幸福感,传达给了徐建平,也通过镜头从照片中传达给了观众。

让上海市民感受到香格里拉的美,正是徐建平和其他近千名摄影师想要通过镜头表达的。作为上海闵行区对口帮扶的对象,香格里拉市文旅局联合上海春秋旅行社共同开展了一次文旅帮扶活动,9月4日,徐建平与其他50多位来自“上海摄影圈”的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们来到了香格里拉,开启拍摄。

这是徐建平第一次来香格里拉。“以前对香格里拉就很向往,主要是听名字就觉得很美,但后来也知道,这里还是比较贫困的,也听其他摄影朋友说比较原始,基础设施都不太好。”

这次亲临,徐建平看到的却很不一样。“能看到马路都在建设,对通行还是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当这些路修好了以后,道路平整、四通八达,一定会很不一样。”徐建平在车上也拍了很多照片,就和飞驰的行进一样,他能感受到香格里拉的飞速发展。

  摄影镜头是有力量的  

徐建平还拍了一张照片,叫“罩旧”。照片中,所有游人都戴着口罩看着一个方向,听着穿着当地民族服装的导游讲解,听入了迷。“因为疫情防控得好,香格里拉旅游‘罩旧’,特殊的一年,我们中国人团结一心扛过来了,依然追求着美好的生活。这是我这张照片想表现的意思。”

香格里拉的美,在徐建平的镜头中,被表现得更含蓄。这次大赛中,他的一张照片获得了三等奖——那是他们这群摄影师逆光中的剪影。“我们那天早晨来到帕纳海,从车上一下来,大家就被美景震撼到了,迫不及待地就开始拍了起来。所以你看有的是照相机,有的都来不及掏出相机,就举着手机在那里拍。”这个镜头正好被徐建平捕捉到。

64岁的徐建平玩摄影已经有20多年。相比风光,他更爱拍人文。“我喜欢用人物来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来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他说,而且人文的片子很难复制,风景却总是在那儿的。

一个人的情绪、感受都是时刻在变化的,镜头语言也因此而千变万化。“今天你拍了这个人,明天就算你再碰到同一个人,说不定他的心情就变了,拍出来的片子也会有所变化。”他说,而且用人物来说话,需要观者去感受,拍得好的话会让人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韵味。

也正是因此,摄影镜头是有力量的。“就好比这次我们那么多喜爱拍摄的大家一起用不同的眼光来表现我们看到的香格里拉,也是用自己的力量来为扶贫事业做点贡献,我觉得是让摄影变得更有意义的一件事。”徐建平说。

  上万张外滩照片“写意”这座城  

徐建平很早就喜欢玩摄影了,上世纪70年代去当兵的时候,他自己买了一台海鸥照相机。当时穷,一个月6块钱的津贴费,买胶卷都买不起。“现在很幸福了,都可以用上单反,想拍就拍。” 复员后他在上海城投工作,也喜欢组织单位的摄影爱好者一起去拍照,记录城市的变化,如今虽然退休了,他也还是上海城投职工摄影家协会的理事。

生活在上海,徐建平镜头中出现最多的还是这座他生活工作的城市。他最爱拍外滩,如今已有上万张外滩的人物景色照。在他看来,这里是上海的象征,最具地标意义的地方。而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能发现,每一天都能发现不同的景象。“就和上海的发展一样。“

每个礼拜都有两三天,徐建平会在早上 3:30起床,4点钟出发,4:30到外滩等日出。“每天的云都是不一样的。你拍上1000张片子的话,1000张的朝霞都不同。”今年第20届平遥摄影节,徐建平也选送了3张照片参赛,都是外滩风光,三张都入选了。 “我是上海人,当然想以镜头来宣传我们上海,也让外地的一些朋友看看,我们上海有多美。”

他还组建了一个叫“外滩故事多”的摄影俱乐部,“就是邓丽君那首歌,后面一句是‘充满喜和乐’。”群里已经有了100多个人,大家经常会交流外滩的片子拍得如何,每天晚上有人发布天气预报,为第二天拍摄提供讯息。

徐建平的镜头中还时常出现一位放风筝的“老小孩”,大家都叫他老顾。89岁的老顾喜欢在外滩放风筝,已经放了30年,扎的风筝总是很“应景”。今年疫情期间,他扎了三个风筝,第一个是“振奋精神抗疫情”,第二个是“向白衣天使致敬”,第三个风筝就是“白衣天使凯旋归来,我们上海人民欢迎你们”。最近第三届进口博览会要开了,老顾又开始在外滩放飞“喜迎进博”的风筝。这些有意思的人和事,正是这座城市的生动写照,被徐建平一一用镜头记录下来。

   希望用镜头记录中国故事  

“我们虽然都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但不仅仅是在玩摄影,我们做的事也是有意义的。”徐建平说。

他前几天刚刚从新疆拍摄回来,和香格里拉的那次拍摄一样,他又参加了新疆巴楚的扶贫援建拍摄项目中。巴楚的胡杨林美不胜收,而在拍摄胡杨的时候,也是在传达上海援疆干部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地就被称为是胡杨精神。”

这次去新疆,不仅仅是拍摄,他和其他摄友们还带去了不少文具用品,去慰问当地一所幼儿园孩子。“大家在上海买了很多东西,有买大白兔奶糖的,有买文具书包的,有买幼儿读物的,都想多带点东西去给孩子们。”

而看到上海援建的巴楚当地幼儿园后,徐建平更是感叹:“不愧是上海援建的,很漂亮,不比上海幼儿园差。”生活环境改变了,师资力量也比过去强了。那边的孩子汉语都说得很好,也很活泼大方,看到镜头一点也不怵,还会很好奇地把脸凑过来给他们拍。

“可见我们的援建是很有成效的,中国很多偏远的地方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徐建平说,今年8月份,他曾经参加过春秋一个扶贫团,去湖南湘西拍了很多苗族非遗文化。“有编草鞋的,做竹筐的,包括他们的锣鼓,我们去拍摄首先是通过消费给当地带去收入,另外就是把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成照片宣传出去,让它更好地被传承下去。”

以前觉得摄影只是个人爱好,但现在发现是可以对社会起到作用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徐建平说,他也希望自己能用镜头继续记录上海,记录中国,把这些中国故事告诉更多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