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聚英才|王珮瑜:如果那年没来到上海,不见得有现在的王珮瑜
2020-12-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马鈜、周紫薇、常鑫/视频 杨诚/剪辑 受访者/图

“王珮瑜原来是苏州人啊,我一直以为她是上海人。她和上海简直融为一体了。”一个喜爱王珮瑜的朋友对记者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珮瑜是一位典型的“海聚英才”。这位苏州女子14岁来到上海,因罕见的坤生天赋而被上海戏校破格录取,在名师们合力精心培养下,逐渐成为当今梨园第一女老生。“如果那年不能来到上海,不见得有现在的王珮瑜。”王珮瑜对青年报记者说,她感恩上海的培养和包容,所以现在她也在尝试着普及和传承海派京剧,以回馈这座城市。

 被上海戏校修改招生简章破格录取 

王珮瑜出生在京剧氛围并不那么浓重的苏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剧式微,苏州京剧团已经解散,但因为外公和舅舅都是资深京剧票友,她还是接触了京剧,并一听即被击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时王珮瑜不过12岁。 

王珮瑜启蒙时最初学的是老旦,后来听从原苏州京剧团头牌老生范石人的建议转学老生。京剧里有“乾旦坤生”之说,也就是男的唱女的,女的唱男的,王珮瑜就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女老生。

1991年上海戏曲学校招生,王珮瑜当即报考。“虽然当时我对上海全没有现在这样了解,但我确实从小对上海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因为上海可以求得名师,也有好的艺术生态。”王珮瑜对记者说。但是问题来了,1949年后,中国的戏曲院校培养人才都是男的演男角,女的演女角,几乎没有培养过女老生。要找王珮瑜,上海戏校就必须修改招生简章。此事一度让戏校和主管部门上海文化局很纠结。

不过上海毕竟是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上海。一番慎重考虑之后,上海戏校还是决定破格录取王珮瑜。这一点至今让王珮瑜感佩不已。她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如果那年不能来到上海,不见得有现在的王珮瑜。

 入职会议上收到院长送的《莎士比亚全集》 

初到上海读书的王珮瑜14岁,对于京剧演员学戏来说也不算小了。上海对王珮瑜视若珍宝,学校专门研究了王珮瑜的培养计划,请来中国最好的老师专门教授。

王珮瑜坦言,女老生的演员要求面容姣好,还要嗓音独特。长得不好挂不了髯口,也勒不了头,嗓音不好又唱不出老生的感觉。所以女老生的好苗子确实十分难得。既然好不容易把王珮瑜招进来了,上海戏校对她的培养也就格外精心。当时的老师王思及等人的悉心教诲让王珮瑜终身难忘。1994年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担任了上海戏校的校长,她对王珮瑜的培养和成长也十分关心。“学校对我很严格,平时不能去外面搭台唱戏,寒暑假也不能闲着到外面去结交来路不明的朋友,还要继续学习。到后来,王校长甚至睡在我的宿舍里看着我。”

对王珮瑜而言,受到了上海精心培养,毕业之后进入上海京剧院而留在上海,也就成为了很自然的事。“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馈上海。”王珮瑜说。2001年作为上海第一批京剧专业大学生的一份子,王珮瑜入职上海京剧院。彼时史依弘、李军和严庆谷这一批演员比王珮瑜大10多岁,都是上海京剧院的中坚力量。而王珮瑜等青年一代演员的加入,对上海京剧院来说也是十分重大的事情。王珮瑜还记得当年院里还专门召开了一个欢迎会,会上当时的院长林宏鸣给每个新人发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这就是很上海的做法了。”王珮瑜对记者说:“林院长就想告诉我们,京剧不仅是中国戏曲,也是属于世界戏剧的大范畴。要当好京剧演员,就必须汲取世界各国戏剧的精髓。”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馈上海” 

至今王珮瑜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她打心里底感激上海。“过去说学戏在北京,唱戏在天津,赚钱、赚口碑在上海,现在依我来看,没有那么简单。上海是一种生态,这里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土壤,最好的观众。”而上海京剧院也被王珮瑜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学校。她说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喜欢做许多有个性的事情,是京剧院一路见证、扶持了自己的成长。

受上海将近30年滋养的王珮瑜决心回馈这座城市。王珮瑜宗的是余派老生,开派宗师余叔岩一生中很多精力都在传承他的老师谭鑫培的艺术,而他所教的学生大多是身边的高级票友、文人和知识分子,这些人大多只是自己喜好,很少上台演,这就导致其实观众们很难看到余派老生的戏,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这几年,王佩瑜传承上主要在做的就是发掘和恢复了一些余派老戏,突破了原先余派艺术的局面。此外,王珮瑜做得最多的就是向青年人普及京剧艺术了。“这方面又得感谢上海的包容。有人说我上综艺是离经叛道。其实确实我通过上综艺吸引了不少青年人走近京剧,这背后还是有很多积极的因素的。当然,也正因为在上海,我可以做这么多的尝试。”

【英才对话】

青年报:您14岁报考上海戏校,当时海派京剧在您心目中是一个什么地位?

王珮瑜:上海可以说是“京剧”这个词的发源地。当时徽班进京,乱弹逐渐变成皮黄,形成了京剧。但是一炮打响却是在上海,当时上海观众为这种新的戏曲形式感到震惊,“京戏”这个词是上海的报章第一次叫出来的。报考的时候我对上海全没有现在这样了解,但我确实从小对上海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因为上海可以求得名师,也有好的艺术生态。

青年报:您在上海将近30年了,上海给您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王珮瑜:过去说学戏在北京,唱戏在天津,赚钱赚口碑在上海,现在依我来看,没有那么简单。上海是一种生态,这里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土壤,最好的观众。而上海是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如果那年不能来到上海,不见得有现在的王珮瑜。

>>>王珮瑜简介  

王珮瑜1978年3月4日出生于江苏苏州,京剧演员,研究生学历。现任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副主席。1992年王珮瑜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1994年起王珮瑜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99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2001年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工作,同年获得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老生组)。获得第十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2011年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2018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马鈜、周紫薇、常鑫/视频 杨诚/剪辑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