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起治愈的笔,精神卫生中心的“手作社”用艺术助力患者康复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剪辑 记者 常鑫/图、视频
斑斓变幻的线条和色彩,背后是精神障碍者自我认知和回归社会的旅程。
近日,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上海雅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带来一场艺术与医学的“跨界”展览——“艺术疗愈心灵”爪哇手作社休养员康复作品展。
一张张绘画,不仅让精神障碍康复者于创作中探索自我,更惊艳了现场观众,颠覆他们对于“精神障碍者”的预设和想象。
课堂|探索内心
他们不叫做精神病患者,他们都叫做画家
展览中二十余副画作的创作者,都是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休养员俱乐部“爪哇手作社”的成员,他们有的罹患精神分裂症,有的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有的因为药物副作用双手轻微震颤,无法灵活操作。
但握上画笔,他们克服身心考验,用点、线、面勾勒想法,用色彩传递情绪。
一幅名为《瞭望者》版画雕龙画凤,是美林的作品,而在他的所有画作中,“龙纹”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今年50岁的美林从年轻时起,被精神分裂症“纠葛”了几十年,回避社交,提不起精神,不愿与人沟通。刚加入爪哇手作社时,美林沉默寡言,不论创作主题是什么,他都会低头写写画画,勾勒出一幅“龙纹”,无一遗漏。
原来入院前,美林一直跟着老父亲学习木雕,龙纹是他镌刻在脑海中的元素,也是他囿于其中的往昔回忆。
“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新鲜事?身边有哪些人?”一遍遍,指导老师耐心引导美林在创作中添加一些新元素,希望他不要“困在自己的过去中”。
几个月后,在一节主题为“梦境”的课堂上,美林的笔下有了新元素——梦境深处,盘踞许久的龙纹让出一角,医护人员和社工的身影悄然浮现,被定格在这副“梦空间”中。
同一节课上,36岁的建廷绘制出自己的“星云梦”,在他的梦境里,有吞没时空的黑洞,也有无限神秘的星云。
建廷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年初入院,病情稳定后,他加入了爪哇手作社。从最初鲜少与人互动,到主动帮老师布置教室、分发材料,“能感觉到是一种心境平和下的开朗和舒畅”,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社工陈婷婷回忆道。
或柔和、或探索、或忙碌、或模糊、或坚定的线条在各位学员的笔下悄悄落下。 在这里,他们不叫做精神病患者,他们都叫做画家。在这里,他们用着他们的语言讲述着他们的世界,用他们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交流。
“艺术治疗能让他们在治疗后期,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一些新的感知,这可能是药物治疗带不来的。”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赵姣文说,这份内向的探索和挖掘,能让精神障碍患者平复躁动的内心和不安的情绪。
据了解,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爪哇手作社”于2018年成立,“爪哇”意寓以精巧的心思、灵巧的手作,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美好作品。每期手作社有精神障碍患者20人,病程从半年、一年到四十余年不等。
每月2次、每次1小时,在3位专业美术指导老师的引导和3名医务社工的陪伴下,手作社成员借由一张纸、一根笔,通过线条和颜色,在开放包容的空间里自由地表达。
展览|重回社会
平等看待精神障碍者,他们就更愿意走出去
将“爪哇手作社”作为一个起点,主办单位不仅希望能为学员们提供一个与自我对话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平等看待精神障碍者提供可能。
在不少影视剧中,精神障碍者被描述成一群“疯子”,常常被强制性地管控起来。无处可避的“有色眼镜”和随之而来的强烈“病耻感”,给这个群体造成最大创伤的甚至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自尊受贬,让患者康复后,依然难以重回社会。
“大家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可能会有一些偏颇,觉得他们不可能呈现好的作品。”赵姣文表示,这其实都是错误的认知,在治疗师的引导下,他们的创作甚至“超乎期望”。
展览现场,观众夏女士站在一幅以“扑克牌”为主题的画作前,久久凝视,“这是精障人士的作品?”“这幅画没有模板吗?”“完全凭想象画出来的?”夏女士反复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不由感慨:“配色这么好,惊艳,惊艳。”
对于自己的创作,学员们也自豪不已,患病之后头一次收获到了成就感。
今年10月,老师和社工们为学员们的作品举办了投票活动,为人气最高的画作作者颁发“优秀手作师”奖。从护士长手中接过证书,虽然大家仍然话不多,但“每个人都憨憨地笑,一直笑,停不下来”。这样的笑,感染了医护人员、社工,也感染到了所在病区的每一位患者。
“爪哇手作社”成员们的画作首次在市区展览,“患者们还是会心存顾虑,担心大家不喜欢他们的创作,”主办单位表示,他们会拍下这次活动的现场、路人的反馈,回院后播放,“只要大家以对待正常人的态度去看他们,我们的病人就更愿意走出去”。
展览另一侧,以手作社成员画作为蓝本的衍生品摆放在摊位上,帆布包、丝巾、冰箱贴……不少行人前来围观,6岁的奇奇盯着冰箱贴转不开眼,妈妈买下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是精障人士画出来的作品,不说我都不知道,颜色真的很漂亮!”
拿起旁边的明信片,扫描背后的二维码,还能获知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患者在创作时候处于什么样的病情阶段?作品是怎样在他们的手中产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让观众得以窥见精神障碍者的内心世界。
让患者的心声能被听到,也是这场展览的初心。小小的衍生品,仿佛载体,让普通人愿意拨开“精神病”这片神秘又讳莫如深的云团,真正走进个体的命运,体会“人”的喜怒哀乐。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剪辑 记者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