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特稿|打开门革新一个包子铺,关上门扮靓一个风貌区
2020-12-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文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露面,陈昌义就打开了两扇天青色的街窗,伊丽的招牌和价目表分别在两边展开。没有呛人的油烟,也没有弥漫的蒸汽,却毫不影响包子铺本该有的“烟火气”,并与高安路街区的风貌感融为一体。

经过了一次特别的装修,这家伊丽包子铺脱胎换骨,小清新的气息还特别受到年轻顾客的青睐,渐渐成为一个网红包子铺。

而这,只是高安路街区风貌的一角。

═   直击   

不想当网红的包子铺,不是好包子铺

清晨在这样一家色香味俱全的包子铺买个包子,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一天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温馨体验,而当这些小小的温馨连成一体的时候,也许就是人们追求的那种小而确幸的生活。经过精细化的治理,使得高安路街区兼顾“风貌感”与“烟火气”,为全国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发展做了一个模板。

正如负责高安路街区风貌规划的设计师谭若霜所言,“设计能改变生活,风貌区里的这些小改造把‘断章’连成华彩。”

“我们在这里卖了十几年的包子了,许多年轻的顾客都是看着他们长大的。”“现在这家铺子和周边的建筑非常搭,也不会影响行人,唯一的遗憾是,以前老远就能闻到面粉的香味了。”

对于陈昌义夫妇来说,他们也是都市里起得最早的那群人,几乎每天凌晨2点多起床,3点开始准备食材……

在往年,陈昌义还会把蒸屉、炉灶、摊位都搬到人行道上,蒸汽四处弥漫。简陋又有些杂乱的存在,在静谧优雅的高安路上显得格格不入。

如今,这些每天早上的搬运工作已经没有了,老陈只需要推开那两扇街窗。

住在永福路五小区的李先生是一位年轻的白领,一个礼拜至少有三四天早上会走个10分钟的路来伊丽包子铺给全家人买早餐。

“还是老样子?两个香菇菜包,两个酸豆角包……”对于陈昌义的妻子徐红霞来说,李先生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孔了,对他的需求几乎是如数家珍。“我们在这里卖了十几年的包子了,许多年轻的顾客都是看着他们长大的。”徐红霞笑着回忆,“说一句吃着我们包子长大的,也不算过分。”

李先生一边扫着码付款,一边聊着关于伊丽包子铺的记忆,“其实以前包子铺的炉子、摊位摆在路边,确实给行人带来了一些不方便,而且这个形象与高安路这种优雅的气质不是很相符,但是这个包子铺却是我们这里周边市民的‘刚需’,又实惠又美味,这事确实挺矛盾的。”李先生表示,这次装修后感觉非常不错,“现在这家铺子和周边的建筑非常搭,也不会影响行人,唯一的遗憾是,以前老远就能闻到面粉的香味了。”

李先生挥了挥手与记者匆匆告别,“爸爸妈妈还在家里等着我的早餐呢,包子冷了就不好吃了。”

尽管没有了面粉的飘香,伊丽包子铺却透着另一种浓香,一位女大学生顾客表示,自己经常去上海图书馆,每次路过这个街角,经常会光顾这家包子铺,“其实这段高安路上没有一家饮食店,也没有咖啡馆和奶茶铺,所以我经常到这里买一杯豆浆,而这次装修好之后,样子完全改变了,我以为老板改卖咖啡了。”女大学生笑着说,“现在每次走过这里,总觉得能闻到咖啡的味道。”

事实上许多周边的老客户也有相同的疑问,今年三四月份装修期间,老陈也经常被问到是不是准备改行开咖啡店了,“我们就是装修一下,还卖包子。”他一次次地回复道。

“原本我以为只是好好装修一次,但设计师跟我这么一说,概念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年轻人特别喜欢咖啡、奶茶,其实包子加咖啡,也是蛮好的搭配。我们这铺子颜值提高了,内容也可以更新嘛。”

别说顾客了,就连陈昌义看到装修好的店面后,也是惊讶得有点不知所措。

老陈坦言,包子铺每过个四五年都会装修一次,年初遇到了疫情,包子铺也没法营业,索性趁这个机会装修一次。但这次的装修与之前完全不同,动静特别大,天平路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居委会、房东都来了,在和老陈夫妇沟通并征询了他们意见后,定下了装修方案。由街道牵头统筹,设计师、社区规划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

“原本我以为只是好好装修一次,但设计师跟我这么一说,概念完全不一样了,整个包子铺可以说是改头换面,而且我们这还是整个高安路街区风貌改造的一个试点,当时压力还是挺大的。”

一个多月后,当老陈再次回到生活、工作了十几年的包子铺,看着以莫兰迪绿为色调的门面,心里充满了惊讶:“这是卖包子呢,还是卖咖啡啊?”

在设计师的布局下,不到17平米的伊丽包子铺可谓脱胎换骨,操作区、售货区、库存区都分得非常有条理,大型的油烟机让蒸汽再也不会弥漫到街道上,厨房外还设置了一个休息的空间,店里不太忙时,老陈也能窝在凳子上打个盹。“整个环境完全不同了,非常的整洁,感觉整个铺子亮堂了。这里干净得让你舍不得,每天都想去多擦几次,卫生环境没得说。现在什么都讲颜值嘛,你得跟上时代。”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包子铺的总体生意不如以往,但是装修之后,伊丽包子铺逐渐出了名,尤其是年轻的顾客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经常来这里“打卡”,甚至有一位美女特意从苏州赶来,买了2大袋子包子回家孝敬父母。

这些见闻也让老陈有了新的想法,“之前就有人来找我一起合作,把我们的豆浆机换成咖啡机。”老陈也有了自己的新算盘。“我觉得这个可以尝试,现在年轻人特别喜欢咖啡、奶茶,其实包子加咖啡,也是蛮好的搭配。我们这铺子颜值是提高了,内容也可以更新嘛。”也许不久之后,包子铺真的开始卖咖啡了。

对于换了新颜的包子铺,老陈夫妇打心底里挺自豪的。卖了十几年的包子,每天起早摸黑,除了春节这几天回老家之外几乎全年无休,夫妻俩唯一的爱好,就是当那两扇天青色的街窗关起后,拿出手机来刷一刷抖音。

看到来到包子铺拍视频的记者们,老陈也提了个请求,“能不能把你们拍的这段剪一下,帮我们也发个抖音啊?”

不想当网红的包子铺,不是好包子铺。毕竟人间烟火气,最慰凡人心。

═   设计师说   

用“一扇门”解决包子与街道的和谐问题

“我们不希望这些风貌过一阵子它就过时了,它是可以持续下去的。所以烟火气和风貌感都不可缺。我们不做假古董,它是有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才是风貌区的时代精神。”

对于谭若霜来说,为伊丽包子铺做规划设计并不是一个个体的装修,而是对高安路风貌区的一次修复。事实上除了伊丽包子铺之外,高安路沿线还有一些垃圾房、连结的店铺都是由谭若霜和他的团队进行规划设计的,通过装修进行外形的重塑,并使这些建筑自然地融入到整个高安路风貌区中。

谭若霜曾经在意大利学习历史建筑的修复,2018年回国创立了“瞻昂建筑设计”,就是希望把他的理念运用到街区风貌的塑形上。谭若霜一直认为,风貌区的形成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脉的延续性和群体记忆与情感的认同性。

“高安路有它独特的历史脉络,1930年左右,大量的资金流涌入这附近,所以这里的建筑许多都是比较封闭的别墅或是高级公寓。”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一些建筑的底层被用作商业用途,但由于起初缺乏文脉保护的意识,这些院墙的洞口,或者建筑的底层与周边的环境出现了不和谐的情况,而如今通过设计和改建,让这些元素重新融入到街区的风貌中。

所以在设计伊丽包子铺的时候,谭若霜采用了车库门的一个方式,对于门洞的长宽高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我们想用一扇门的概念来解决包子铺与街道和谐的问题,铺面的街窗就像两扇小门一样,当店打烊后,关上小门它就是一个私密的生活空间,并且把一个比较完整的街道界面还给这座城市了。”

至于包子铺主色调选择了“莫兰迪色系”,谭若霜表示也是与高安路的色调有一个协同,“在高安路春天梧桐爆芽时的嫩绿以及冬天梧桐树叶快落尽的绿色之间取了一个中间色调。这样显得既有活力,又跟街道环境非常和谐,很好地融入其中。”

徐汇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风貌街区,从衡山路到复兴路,从高安路到天平路,都承载着各自风格的海派历史文化。在谭若霜看来,这些风貌必须是要有生命力的,让文脉能扎下根去的同时,它又能自行发展,“我们不希望这些风貌过一阵子就过时了,它是永远可以持续下去的。所以烟火气和风貌感都不可缺,我们不做假古董,弄得好像很有历史感,却没有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街区应该展现它的历史文化,又能被人们所认同,它是有用的,可以持续发展的,这才是风貌区的时代精神。”

═   纵深   

街区是适合漫步的 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除了伊丽包子铺之外,高安路6弄、康平路152弄的空间,也包括高安路49号-55号底层一系列商铺,都在今年完成了装修改造,这些变化使得高安路上的老式别墅群风貌更具特色,也更为和谐。既有历史风,也体现了时代精神。

伊丽包子铺的改建,是高安路风貌街整体治理的一个缩影。对于这家颇受周边群众喜爱,又与街区整体风貌发生冲突的店铺,天平街道遵循“便民小店优先发展、品质小店鼓励支持、违规小店有效整治”的思路,邀请专业设计团队提取高安路上最具代表性的构件形式和构筑手法,采用老上海独有的建筑色彩,将风貌元素与经营功能有机结合。小小一个包子铺成为还原历史风貌、保留民生业态、延续历史文脉、激发街区活力的缩影。

除了伊丽包子铺之外,高安路6弄、康平路152弄的空间,也包括高安路49号-55号底层一系列商铺,都在今年完成了装修改造,这些变化使得高安路上的老式别墅群风貌更具特色,也更为和谐,既有历史风,也体现了时代精神。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曾经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句话也变成了今年6月23日召开的十一届上海市委第九次全会的主题。同时上海也为自己确定了“五个人人”的城市努力方向,例如伊丽包子铺的改造,就很好地体现了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等特质。而近年来,徐汇区很好地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融入风貌区保护发展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社区规划师”领衔,打造了高安路风貌街区、“66梧桐院”、“天平名家坊”等一系列基层创新,努力走出超大城市历史风貌区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子。

例如周边颇受好评的“66梧桐院”,早中晚3个饭点都为周边的老人提供实惠美味的餐饮,而在下午,这里又悄然变身为“梧桐书苑”评弹书场,“书迷们”在吴侬软语的起承转合中“过足瘾”。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大课堂”和“小舞台”,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邻里共融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既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让周边风貌区洋溢着文化气息。

城市治理命题很大,落实起来却需要“绣花功夫”,才能体现“精细化”治理的精髓。这样的治理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在历史风貌区,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 概貌 < 

高安路风貌区整体改造由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牵头统筹,从今年3月12日启动,街道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多次走访调研,邀请了著名建筑设计师谭若霜的团队对社区、街区进行规划。

伊丽包子铺从3月开始整体改造,4月完成,并成为街区风貌改造的成功典型,随后天平路街道以自治共治的方式开始一场以“伊丽”为样板的街边小店风貌更新改造。除了高安路3号伊丽包子铺的改造,谭若霜的团队还完成了高安路6弄整体空间介入,高安路49号-55号底层商业整体介入,康平路152弄整体空间介入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文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