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一位不忘初心的少先队研究者
2020-12-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少先队教研员刘民,在学校蹲点研究、讲座报告、现场指导时被称为“专家”,同行介绍时被唤作“资深教研员”,是工作室学员口中的“师傅”,和队员们在一起时,她又是“刘老师”。今年从教30周年的她,与红领巾事业结缘已有26年。

在日前公布的2020年度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通过的193位人员名单中,刘民在列。她申报的学科是少先队(德育二),这是上海少先队职称评定序列单列后的一项重大突破。

做辅导员,用心

做教研员,努力

刘民1990年进入一所普通小学任教,1993年,她有了一个新身份——大队辅导员,这是她与红领巾事业结缘的起点。接手工作时,学校没有像样的鼓号队,也没有任何少先队荣誉,工作可谓“零起点”。

24岁的刘民从基础工作着手,训练鼓号队、出板报、排练节目、挤出时间学习,样样全力以赴,因为她的工作信条是:要么不做,做就一定做好!

1990年代初,全国少先队“手拉手”活动兴起,刘民找准工作着力点,不仅发动大队部倡议校内手拉手,还通过报刊杂志让学校结对了西藏一所小学,开展书信“手拉手”,孩子们为西藏小伙伴捐出文具、书籍,光邮资近千元;学校还与航六师签订共建协议,开辟红领巾气象站,实现手拉手活动的新探索。1995年,主持召开市级“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大队主题集会,得到各方高度评价。学校少先队在1996年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的荣誉,她也在工作中飞速成长。

1998年,不到30岁的她迎来人生的拐点——从基层校级领导岗位调任教育学院从事少先队研究,这对她来说毫无准备。少先队教研员的职责是开展少先队的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专业培训及典型示范。担任辅导员工作仅三年、分管少先队工作仅两年的她历经一番灵魂拷问后,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接受挑战。

自觉理论功底不足的她参加首批全国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市中小学“两纲”高级研修、市德育实训基地、市“双名”基地、国培等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刘民不断努力。

学校里蹲点,孕育

工作室带教,孵化

为了弥补不足,刘民选择在基层学校“蹲点”。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静安区启慧学校、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等一批全国少先队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基地校、全国首批少先队活动课程试点校、上海市少先队立项课题校先后成为刘民定点服务的学校。“蹲点”让她以一线视角研究少先队,孕育了诸如少先队队建课程、少先队队章课程、少先队自强教育、少先队奖章校本化实施、动感中队创建等一批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儿童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研究成果,区教育学院、区少工委先后多次承办全国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及市级展示,《少先队的最近发展——区域少先队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我们这样活动——少先队队建课程15+》《我们这样学队章——少先队队课1+1》等专著出版,在少先队专业杂志设立专栏,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应用。由此,2015年10月刘民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2016年受聘成为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全国名师工作室、市德育管理与少先队工作实训基地的导师;第一本专著被少先队教育家段镇先生誉为“上海首创”,撰写的多篇论文相继正式发表,个人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上海市的一等奖。

刘民也在积极探索少先队研究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我的队科研‘一二三四’”,即遵循一个发展性原则,坚持“上”“下”二项支持,实现“群众化、制度化、经常化”,实践“争”“学”“想”“创”。

2012年,刘民成为首批团市委、市教委、市少工委、市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命名的8位上海市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之一,成立工作室。两年一批,目前已进入第四期带教。每两周集结一次,近五年,开展上百场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工作室倡导“愿景式学习、伙伴式学习、配方式学习,五步实训流程”。

“说了就要努力做”成为工作室铭言,刘民让每位学员自主选择一项内容去设计、组织、辅导、展示,聚焦“一课时”活动研究,尝试“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双主体的充分发挥”。 2014年至今,指导基地校、工作室学员、辅导员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及上海市特等奖。

刘民在区域及全市范围内实验并推广以“六步操作法”为抓手的项目学习式队会、以“五步设计法”为抓手的体验式队课、以“五小”活动为抓手的自主课堂式少先队组织生活,多次在静安教育学术季中设立专场研讨活动,为少先队活动课建设提供可操作、可借鉴的常态化活动方式及方法。其中,少先队章程教育的辅导活动、自主活动、目前正在推进的100项少先队队章实践活动受到中国少先队第一教授张先翱先生的亲临指导及高度赞誉:“此项研究充分地应用形象化、情感化、榜样化,行动化的指导思想外,还重视在实践中体验的学习方法,这些研究内容是少先队组织教育不可替代,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的价值所在,值得全国少先队学习和效仿。”

以少先队“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作风作为工作室的一种文化,工作室设立了“1011纪念日”,每年的10月11日,所有的工作室学员都会聚到一起,共同庆祝少先队建队日,大宁公园“为爱开跑”、“带着队旗过队日”团市委机关寻访、“我们用怀念来纪念”祭奠段伯伯学习活动等,仪式感孵化着学员的领巾梦想和专业志向……今年的纪念日,刘民和学员们在愚园路上踏访红色印记,点亮领巾记忆。 

一站式研究,沉浸

辅导员反响,热烈

这个学期,创新之举——静安区少先队科研“一站式”研究正式启动。从9月到12月,专题学习进入育才初级中学、市西初级中学、大宁国际学校和田家炳中学,“少代会提案”“少先队文创”“党建带团队、队建的少先队组织生活”“校外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成为话题,明年1月还将走进静教院附校。

“一站式”的目的在于沉浸“真研究”。刘民表示,2020年上海立项45个课题,静安有5项。她想到,围绕立项课题,每月一所学校,聚焦一个专题,推出一组分享,实现一场碰撞。每次活动由学校课题组、导师团、工作室、静安研究团队共同参加。

刘民经常说:“从问题出发,少先队研究才有价值!”每个月,她带领大家焦真问题,推动真研究。让她欣慰的是,无论是“东道主”的每月主持者,还是“一站分享”的自主发言者,响应都十分热烈。研究团队中因工作冲突无法参加的小伙伴,还会想方设法要来录音“补”学习。

刘民说,“一站式”让辅导员走进问题、围绕话题、合力破题、研究课题、接近结题,使每所课题学校成为少先队骨干培训的园地、少先队专业滋养的摇篮;“导师制”“分享制”让每位研究者沉浸在红领巾事业的自我修炼中,使一群人在少先队科研中共同成长、走向专业。

 >>>想对少先队说的话: 

“情系红领巾,心向红领巾,一辈子为红领巾事业服务”,这是我的师傅——上海市少先队名师乌绮霞与我共勉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我也会对我的学员和辅导员们说:红领巾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坚定、坚守和坚持,需要淡定、淡泊和淡然,更需要一份纯真、纯粹和纯正。

让我们一起用更多的准备面对机遇,用更多的机遇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就红领巾这份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