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良师,高中生走上“追蝶”之路!兴趣领进科考门,少年静待“化蝶”时
2021-01-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每到周末,浦东世纪公园就会迎来一群特殊的游客——这些小小少年的视线总是紧盯着每棵树的树干,每人手里还拿个用纸头叠的“小冰激凌筒”。“这里有一个。”其中一个晒得黝黑的高个少年召唤着同学们。他们都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EFZ昆虫社的高中生,带头的那个男孩叫杨行健,是个发表过论文的“追蝶少年”。

 小学时遇到好老师终成“蝴蝶迷” 

“蝴蝶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蝴蝶每个季节都会作蛹,我们先要找到寄主植物,然后去树干上找,像玉带凤蝶一般会在橘树上作蛹,找到后取下来放在纸杯里。”正读高三的杨行健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做起了科普,“不是每种蝴蝶的蛹我们都可以采集,要注意保护好野生珍稀品种。”

杨行健读小学二年级时,妈妈经常带他去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画画。每次经过手创乐园,他都会扒着玻璃门,看着“趣味折纸坊”里陈列着的各种折纸作品,如痴如醉。终于有一天,这扇玻璃门打开了,他认识了张宁老师。通过张老师组织的几次绿色夏令营,让他“入坑”加入了“野趣虫友会”,终成“蝴蝶迷”。

杨行健的QQ和微信号昵称都是“金斑喙凤蝶”,这是我国的一级保护蝶类。

从8岁至今,在近10年的岁月里,杨行健常常行走在烈日的暴晒与漫长的黑夜中,去寻找和发现蝴蝶的足迹。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巴西的亚马逊,再到马来西亚的婆罗洲,都留下了他探寻蝶类奥秘的身影。

14岁那年,张宁老师带着包括杨行健在内的3个“00后”男生和他们的家长组成“科考队”,前往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展开了为期18天的南美昆虫科考之旅。收获的不仅有昆虫标本和科考经历,更有成长的喜悦。

从亚马逊回来后,杨行健开始撰写论文《亚马逊与海南两地热带雨林蝴蝶资源比较研究》。他不让当大学老师的妈妈帮忙,自己把巴西的蝴蝶和中国的蝴蝶进行比较,从其资源分布和多样性上进行研究。遇到难点自己去搜索资料,或者找张老师咨询,如果发现不明蝴蝶种类,就到蝴蝶QQ群向其他人请教。后来,这篇论文获得第32届浦东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论文初中组一等奖。

 高中成立社团向学弟学妹科普昆虫 

很多人对杨行健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整天拿着个大网子穿梭在各个原始森林中采集昆虫的大男孩”,更有人质疑:昆虫真的这么值得去探究吗?

“现在世界上已知昆虫约有100万种左右,接近世界已知所有动物种类的80%,这个数据还将不断增长。”说到昆虫,杨行健如数家珍,“如此庞大的数据后面蕴含着庞大的研究潜能。对昆虫的研究可以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也可以应用到医学领域。”

正是出于对昆虫所蕴含无限潜能的崇敬与好奇,杨行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昆虫学研究的艰难之路。

科考期间,为了采集夜行性的昆虫,要从天黑采集到晚上11点才休息,凌晨3点又要起床去采集灯诱装置诱来的昆虫。十几公里的步行是家常便饭,跋山涉水、蚊叮虫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兴安岭科考时,杨行健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发现了“新纪录种”的蝴蝶,那时因为还在读初中,遗憾只是写进论文没有发表。进入高中后,杨行健终于以第一作者,在《浙江林业科技》上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昆虫论文,内容是关于天蛾科昆虫系统发育的研究。

杨行健庆幸自己遇到了张宁这个好老师,也希望自己能像张老师一样,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学弟学妹的心中。

高中进入华师大二附中后,杨行健经常回到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给孩子们开昆虫讲座,“希望他们从中找到快乐,喜欢上昆虫”,进入高三后,杨行健还在学校里成立了EFZ 昆虫社,给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做科普,目前社团已经有了10名成员。

“平时我会给他们讲一些昆虫方面的知识,教他们做标本,饲养蝴蝶,带他们在校园里观察昆虫,周末组织他们去公园进行采集。”在蝴蝶饲养的活动中,杨行健给每个成员发了一两个蝶蛹让他们观察,孩子们把蛹放在寝室里羽化,某天晚上一觉醒来,发现羽化的蝴蝶挂在蚊帐上,顿时感觉到很梦幻,科学的种子也开始在心中开始萌芽。

2021年,杨行健即将高考,他的目标是出国深造,继续朝着生物方向学习。“新冠疫情使我意识到科学并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份责任,是保护好我们这个世界的有效武器。”他说,希望自己能像蝴蝶一般破蛹而出,将来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对话  

 科研背后是不屈不挠的探究精神 

青年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发起对昆虫研究的兴趣的?

杨行健:我是从小跟着青少年活动中心一起长大的,那里对我的影响蛮大的,可能对于我来说,它就有点像每个孩子心中那个童年一直玩乐的游乐园吧。几篇论文也都是在活动中心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我的折纸、昆虫的兴趣爱好也是在那里培养的。

青年报:为什么选择将蝴蝶作为昆虫的研究方向?

杨行健:蝴蝶和蛾子属于鳞翅目昆虫,它们有着五彩斑斓的外观,更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性生物。我的研究最开始侧重于蝴蝶多样性的调查,可以说先是被其外表吸引,但在后面的探究过程中看到了它的科学价值。

青年报:研究蝴蝶让你有什么收获?

杨行健:我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仅仅是思维与实践的结合,更多的是不屈不挠的探究精神。科考的同时,我也不忘把这份热情与知识传递给他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