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炬|走进陈望道旧居感悟信仰的味道,让追求真理的精神代代传承
2021-01-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马鈜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住所,这里,记录了1956年至1977年间,望老在复旦的生活行迹与工作点滴。这幢掩映在绿意中的洋房经过修缮,于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前夕,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重新回到复旦师生和公众的视野中。

在这个展馆里担纲讲解的是一支名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团队。95后的许亚云,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也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在她看来,最好的教材是历史,最好的学习是讲述,最好的服务是引领。一次次的讲解服务,是传递知识,是传递信念,更是让宣言精神感染更多人。

 关键词  真理 

《共产党宣言》中的初心与使命

陈望道是复旦大学的老校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和早期成员之一。如今,大家常常说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实,第一次向全世界人民宣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正是《共产党宣言》。

两年多的讲解服务,让许亚云对《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了如指掌。“《共产党宣言》是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性文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学说,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出版。它标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诞生。”

在《共产党宣言》的段首就提到,宣言首先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里陈列的就有这六种语言的珍贵版本。

其实,在陈望道全文翻译之前,在当时的进步期刊中已有宣言的片段翻译刊载出来。“陈望道翻译宣言时,只有29岁。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新思潮。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受聘于浙江一师,期间,爆发了一师风潮,这通常被视为五四运动在浙江的延续。一师风潮后,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故乡义乌,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许亚云说道。

那是一个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里,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陈望道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 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

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正在翻译的册子就是《共产党宣言》。

 关键词  星火 

他们是传递真理力量的“火种”

译书的过程非常艰苦。恩格斯自己就说过“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陈望道也自述花了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才完成了宣言的翻译,但“真理的味道”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甘,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没有哪一本书能像《共产党宣言》那样,如此重要地影响着百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此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命运,如此持续地铸就着无数人的初心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许亚云说,“信仰之源,时代担当”正是馆里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看着《共产党宣言》走上革命道路的,这也为复旦大学种下“红色基因”。

与一般展馆不同,《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没有一位专职讲解员。一开馆,复旦大学就成立了一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培养具有高质量讲解能力的宣言精神传播者、能做扎实理论研究的宣言精神研究者、素质过硬志愿奉献的宣言精神实践者。

在学校号召下,大批同学主动报名、积极参与“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星火”一词取意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寓意是期待每一位服务队队员都能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许亚云说,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发挥辐射源作用,让宣言精神感染更多人,一道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这就是所有志愿者讲解员的时代担当。“就像望老为早期革命者提供理论武器一样,我们的讲解服务也是为大家送去思想的养分,而我们也终将成为有所信、能行远的新时代‘后浪’。”

/  对话  /

青年报: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曾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你觉得,应该回应这份期待?

许亚云:对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最好的回应,对“宣言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将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复旦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做好“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作为一支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锻造理想信念的队伍,做到真懂、真信、真干,是我们这支队伍的立身之本。

在两年的讲解过程中,我们既是宣讲者,也是受教育者。陈望道老校长的故事,复旦红色基因赓续百年的校史,使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我们一定会练好内功、做好引领、树好品牌,在建党百年时,呈现一支信仰坚定、理论扎实、服务专业的党员先锋队。

青年报:作为95后的青年,还将如何继续讲好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红色故事?

许亚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希望每一个火种都能点亮一个支部,一个群体。无论未来有多远,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与期盼,铭记共产党员的光荣身份,铭记复旦精神,把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对真理的追求从不中断。我想,这也是学校“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的初衷所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马鈜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