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招“先手棋”,让他愿意3个月不回家
2021-01-01 上海


花博会建设现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27岁的陈家栋从2019年4月作为上海建工花博会建设项目的第一批建设者入驻崇明岛,到现在已经一年又8个月了。自打国庆后,他已经连续3个月没回家,这个跨年夜和元旦3天假期,他都要泡在工地上,因为这个有着多项技术创新的大工程让他感受到了下“先手棋”的兴奋。而对于上海来说,“花开崇明”也未必不是一招“先手棋”。

 元旦不回家  在工地食堂吃了跨年餐 

陈家栋(左一)

12月31日,2020年的最后一天,陈家栋是这么度过的——早上6点起床,6点半到工地,作为上海建工花博会建设项目区域负责人,他要先跟工人们“交底”,这一天主要做什么,进度如何控制,都要一一交代好。“交底”完,让班组长带着工人去各个场馆施工,陈家栋开始了一天的工地巡视工作。

场馆施工过程中碰到需要协调的问题,他都要现场解决。不仅要关注施工安全,还要盯着进度,控制质量。辗转于复兴馆、世纪馆和竹藤馆三个场馆工地,距离远的走一趟就是25分钟,在寒风中这样来来回回,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这两天寒潮来临,空旷的工地上尤其冷。他还要特别关照好防寒措施,供水用的水管要包上保温材料,材料涂上防冻液,混凝土得盖好薄膜。23岁的龚汉文负责测量放线工作,穿着厚实的工作服,戴着手套,在测量仪器前站一小会,就冻得瑟瑟发抖。“还是走走动动,比站着好,没那么冷。”停不下来的“大管家”陈家栋给小年轻传授经验。

工人下午4:30下班,管理人员还不能走,值班的要继续夜间巡视工作,不值班的开会做一天的总结,布置第二天的工作任务。这个元旦假期,由于工期紧张,大家不仅无休,晚上还要加班。“一般加班都要到9:30,晚的话干到11、12点,甚至第二天凌晨都有可能。”

不过,12月31日跨年夜,为了迎接新年,陈家栋还是搞了出惊喜——在工地食堂里组织了一次欢乐的聚餐。“毕竟过节,在工地跨年,苦中作乐,给自己营造些新年气氛吧。”他笑说。

 下出先手棋  技术创新让他特有成就感 

龚汉文

吃完这餐跨年饭,陈家栋也不能回家。2021年的1月1日、2日和3日,是和2020年末一样紧张的工作节奏,还是会听着工地上吵闹的“协奏曲”辞旧迎新。

上海建工负责承建复兴馆、世纪馆、竹藤馆花博会3个永久场馆以及配套酒店。2020年末是复兴馆和竹藤馆基本完工的最后节点,之后进行辅助设施施工,世纪馆则要在2021年1月底前完成。

2020年的疫情让工期变得尤其紧张。项目上有2辆班车,一般允许2个星期回去一次,休息两天。但工地上的青年建设者很多都是一个月才回去一趟。住在虹口的陈家栋已经连续3个月没回家了,上一次归家,还是2020年国庆节。“我还没成家,也没女朋友,花博会这么重要的工程,我作为上海的青年尽心做贡献,父母都很支持。”他说。

团队40多位管理人员80%是青年人,平均年龄28-30岁,1993年的陈家栋正是中坚力量。他还记得刚来到崇明岛,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农田,他捧着一张只有初步概念的图纸,开始进行工程前期策划。从打下第一根桩,到如今北沿公路铺上“红毯”,世纪馆“彩蝶展翅”,复兴馆穿上“西装”,竹藤馆有了模样,他感慨万千。

“很累,但回过头去看,学到的东西比别的项目多很多,特有成就感。”陈家栋说。世纪馆这么大面积的薄壳结构清水混凝土结构,是全国首例,“效果好可以载入史册。”蝴蝶造型让建筑结构格外复杂,双曲面的屋顶像扇贝一样,里边还有凹槽,需要立杆支撑,每根立杆标高都不一样。“都是我们自己编程,运用模型,将4万多个标高点一个个画出来的。”竹藤馆也采用了最新的3D打印技术,“一旦成熟了,以后所有的异形结构都可以用这个技术。”

2016年大学毕业后,学土木专业的陈家栋进入上海建工,开始了城市建设之路。这几年,他深刻感受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越来越多。“建筑行业再也不是只有钢筋混凝土,也可以很环保,更注重前期策划,用技术指导施工,这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趋势,我们也在转型。”而上海更是走在了前端,很多新技术首创首试,下出“先手棋”,引领着全国。

“来的时候荒无人烟,走的时候万家灯火。” 这是他对踏足崇明岛建设的感触。上海的工程“空间”在他看来也越来越广,就像李强书记说到的“打到外线去,开辟新战场”。“纸上所言”正一项项变为穿透性的落实,也为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带来更多机遇。

 花开在崇明  为上海探寻发展“广度”与“深度” 

对于陈家栋这样年轻的建设者来说,花博会让他感到了“开局”的喜悦,对于崇明岛来说,则更是一种历史性的“破局”。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拥有全市1/3的耕地面积,1/5的农业人口,如今定位世界级生态岛。在崇明区委书记李政看来,崇明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愿景——通过花博会推动世界级生态岛的全面发展,花博会的溢出效应、后续效应,才是为上海发展打开新格局的“谋篇布局”。

变化显而易见。全岛市政基础设施正在升级。未来,崇明东部将会建一条轨道交通崇明线,西部地区将建一条沿江高铁,目前都已进入建设前期阶段,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未来崇明将有四条对外交通路线:长江隧桥、轨道交通线、沿江高铁和走水路的轮渡。

岛上的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升级扩容,宾馆在扩建、新建,农家乐、民宿也在升级改造,很多本地居民、新崇明人纷纷“入行”,花博酒店、花博民宿、花博人家··,静待宾客来。

美丽乡村建设提速,有8万多户农村家庭陈旧的棚舍被拆除,宅前屋后多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花村、花溪、花路、花宅、花田、花园”六类景观在崇明的乡村处处可见。未来还将努力把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河流打造成为风景线,让每一座村庄、每一片农田都是风景画。

面向长三角大市场,上海人均花卉消费能力全国排第一。在申办花博会以后,崇明引进了一批现代化的花卉企业,对标国际一流的花卉种植技术,希望推动花卉的全产业链发展。而在长兴岛,已经集聚了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等产业基地。有了“海洋装备业”的基础,长兴岛将向“智能制造”进发。

崇明还在设想,下一步可以认真地研究办大学的可能性,将世界一流的高等学科跟崇明的现代农业、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花开崇明”,寓意美好。这个上海唯一的一个生态岛,在“十四五”开局之时,将借着这样一场国际盛事的举办,为上海探寻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