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万多买名企远程实习,靠谱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对于大学生而言,一份名企的实习经历无疑能为求职简历和海外求学申请增色不少。近期,一些远程线上实习岗位受到了学生群体青睐。不过记者发现,在电商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上,一些中介机构竟做起付费远程实习的生意,价格在1万元至1.5万元不等,甚至有卖家表示还附赠招聘内推资格。然而,不是所有的远程实习项目收费后,都能开出实习证明,内推的成功率还需根据学员个人情况而定。
为求职选择付费实习
中介说还能内推
对于想要到名企实习、但自身学校不够优秀的学生而言,选择付费远程实习项目等于买了一块“敲门砖”。95后金融专业的小汤曾在大三的暑假参加中介机构的远程实习项目,项目收费1万元。她坦言道,因为本科只是普通211大学,也没考过CFA、CPA等金融相关证书,想要去名企实习几乎没有胜算,于是选择了付费实习项目。
“当时远程实习项目的公司是一家英国金融街的知名基金公司,岗位是行业研究分析,一共远程实习了一个月。说是做行研,实际上更像是打杂,比如每天在家翻译大量英语资料。因为公司的带教老师很忙,再加上是远程实习,带教老师基本没时间教你,全凭自己自学。”当问及远程实习后是否有收获时,她说,“金融数据分析能力有没有提高很难说,英语水平倒是提高了。”
如今,成功申请到QS世界排名前20研究生的小汤认为,大三的这次远程实习经验为自己的研究生申请加分不少。她坦言,参加付费远程实习项是希望得到导师的推荐信和实习证明,也算是如愿了。
对于不少希望得到名企实习机会的同学而言,更吸引他们的是中介机构的内推机会。目前在国内读大三的小徐,今年寒假曾咨询过中介机构的付费远程实习项目。“我咨询的是一家世界500强的快消企业市场部实习项目,一个月的远程实习项目定价是1万元。因为是要付费的,我希望在求职时还有内推机会。”
中介机构的客服告诉她,机构认识名企内部高管,参加项目后就有内推机会。但当问及成功率有多少时,中介表示还是要看学员自身的具体情况。随后,中介给小徐展示了一些内推成功的同学。虽然心动,但小徐仍是很担心这些offer的真假,最终没有选择付费远程实习项目。
远程实习定价1到1.5万
部分项目可开实习证明
记者采访猎头公司业内人士了解到,名企正规招聘的实习生名额往往供不应求,且偏向名校的专业对口学生。一般高校的学生想要获得此类实习机会,大多只能试试看能否靠师长朋友从内部推荐。
“500强企业,背景提升,内推项目,名企远程实习”在淘宝上的一家店铺内,一位卖家用这样的广告词吸引着学生,网页标价1000元。记者发现,这家店铺目前月销两位数,但是消费者互动感非常高。在留言区,不少用户写了近300多字的评价,这类字数相较于淘宝别的店铺实属“小作文”的范畴。
当记者以学生身份和客服交流具体远程实习项目时,注意到客服的名字转为一家教育机构的名字。当问及远程实习项目的具体价格时,价格不再是网页上标注的1000元。
客服告诉记者,“需要看具体的实习项目,四大、券商1万元到1.5万元,快消企业9000元左右,还要看具体选择的岗位。”当问及远程实习的内容和实习证明时,客服表示依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其中部分实习项目可以开实习证明。
当记者追问哪些实习项目有实习证明以及是否是通过人事开具的正规实习证明时,客服透露道,“我们认识企业内部高管,主要是为了申请国外研究生院校。部分远程实习证明可以开,比如四大可以开,部分券商公司可以开。远程项目包括推荐信、支持背景调查、官方邮件的实习offer和实习证明。”
一位留学机构的老师透露道:“不少国外排名前列的研究生专业,尤其是金融专业,如果曾有过在知名金融单位实习经历,能够加分不少。因此,留学机构常常也会推荐学生和家长去这类实习中介机构。”
律师说法 付费远程实习存在风险
付费远程实习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学生在选择远程实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至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洪亮向记者表示,付费内推实习项目其实存在大量风险,如果产生纠纷的话,实习生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学生与实习中介机构签订的协议在法律上,通常把它认为是一个居间介绍,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实习协议。居间介绍是指居间人根据委托人的要求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提供机会或进行介绍,而委托人须向居间人给付约定报酬的协议。
洪亮律师表示,当学生与实习中介机构产生纠纷时,如果中介机构与公司没有签订协议或者约定不明确,这种情况下,学生维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只能先向中介公司主张权利,再由中介机构到用人单位帮他去追溯相关权利。
那么,如果是用人单位员工绕开单位,与中介机构进行分成,员工的行为是否违法呢?洪亮律师介绍道,这需要视公司对员工管理的具体情况而定。目前法律上尚未有如此具体的规定,法律上会要求员工,尤其是高管对于公司要忠诚勤勉,这是一个法定的义务。如果员工手册里有相关限制,如员工不能利用公司的资源,以个人名义对外签约,那么这样员工的签约行为就构成对公司的侵权。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