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生日没有蛋糕,她却收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战疫”记忆
2021-01-29 青年

左二俞怡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通讯员 李洁/图

2021年开年,昭通路居委的95后干部俞怡莹想都没想到,自己从常态化的疫情管控,一下子站到了“防疫”大军的最前线。作为昭通路正对仁济医院的“块长”,俞怡莹身处这次昭通路居民区(福州路以南区域)疫情核心区的“最核心”,也经历了让自己毕生难忘的战斗。1月29日,俞怡莹和同事们正在居民区开展全面的消杀工作,防疫工作依然紧锣密鼓。

  年纪最轻的居委干部挑起重担  

原本昭通路居委有9个干部,男士被抽调进了酒店隔离点,剩下的4位女将,作为最熟悉昭通路居民地块特点,常年和这里的居民打交道的居委干部二话不说冲向火线。4位女将俞怡莹、刘嫣、杨洁、俞雅娣分别负责4个地块,而俞怡莹负责的地块正对仁济医院,出现了确诊病例,也是整个战役的“风口浪尖”。她所负责的地块户籍数大致有220户,而人数至少还要翻三倍,老年人占到1/3。

俞怡莹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居委干部,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阵仗”,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俞怡莹说道:“这个地块平时就是我负责,我最了解这里的居民,几乎天天与她们打交道,也只有我最适合来做这项工作,我没有权利退缩。”挨家挨户核实情况时,昭通路居委干部是第一个走进居民家的人。在这里生活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高龄老人,甚至很多是卧床多年的老人。做核酸采样还可以上门为他们服务,说服老人离开家去隔离点就是一项难度系数很高的任务了。“高龄老人往往顾虑重重,他们已经习惯于一种生活环境,轻易不愿变动,担心身体扛不住。这些顾虑我们非常理解;但是老房子的用水用厕都在家门外,不便于长期进行封闭隔离。”为了作通这些老人的思想工作,通常短一点要上门沟通二三次,最长的要登门六七次。最终,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得到了“特殊”的关照,按照个人身体的实际情况被送往酒店隔离点、护理院,甚至通过120送往医院。

俞怡莹经手的一位95岁的高龄老人,本身患有鼻癌,卧床多年。老人家属担心的是本来还好好地,这么一折腾,是否对老人身体不利。而这个家庭除了瘫痪在床的高龄老人,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幼儿。“多呆一天,老老小小的风险越大。而未来进入消杀环节,高浓度的药水弥散在街区,老人和孩子是根本没法待在这里的。”俞怡莹一遍一遍地为他们晓以利弊,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

俞怡莹还经手过一个百岁老人,老人身体健康,自己还是可以动一动的,女儿在她身边全程陪护。因为女儿的理解支持,很快双方就对转运达成了共识。后来,志愿者出动,将百岁老人从二楼背下楼,送往隔离酒店。

大多高龄老人是通过志愿者背下楼的。“别看他们是老年人,但是因为身体吃不上劲,搬起来身子却异常的重。”而志愿者和居委干部穿着厚厚防护服,在逼仄的弄堂里爬上爬下,本就吃力得要命。

  一个刻骨铭心的26岁生日  

俞怡莹说道,她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每一个居委干部、街道干部甚至是志愿者、工作人员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密度最高的转运高峰期,上海连日大雨。1月20日接到突发任务时,居委干部还来不及为自己置办行李。几天以来,每天在大雨里执行任务,鞋子里浸满了冰冷的雨水,泡得脚趾发胀。没有换洗衣裳,4个居委干部每天回到居委会,就用吹风筒把袜子吹干,第二天继续穿。办公室里“躺着睡”是不可能的,连续一周时间里大家几乎都是趴在桌子上睡一觉,醒了就继续投入战斗。

让人窝心的往往是居民的理解与支持。1月20日连夜接到任务,挨家挨户敲门时已是凌晨,戴眼镜又套上护目镜,俞怡莹眼前是糊糊地一片,大半夜什么也看不清。有居民率先认出了俞怡莹,就扶着她,带她去隔壁居民家,甚至有人还帮她楼上楼下去通知居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将心比心,也让突发现场极具人情味。凌晨通知居民下楼核酸采样,为了不让高龄老人受到惊吓,居委和街道干部定出原则,不直接去敲90岁以上老人的家门,尽量用上海话,在弄堂里提前发出呼吁,再去一家一户敲木栅栏,再去敲房门,给居民让出心理调适的时间。那天,挨家挨户敲门从凌晨一二点持续到天朦朦亮。

1月25日,昭通路的转运排查工作依然紧锣密鼓。这一天,是俞怡莹的26岁生日。没有鲜花蛋糕,每个人都在一线与“病毒”赛跑。可是,这一天却异常难忘,俞怡莹说,这是写入生命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通讯员 李洁/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