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为方便老人出行的“扬招杆”,成了华丽摆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刘秦春/文、图
你是否听闻上海有一种方便老年群体打车的出租车“扬招杆”?只要老人按下杆上的按钮,就能打到一辆出租车,方便快捷。然而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候客站的“一键叫车”使用率低,部分设备更是损坏严重,成为街道上的摆设。
“扬招杆”鲜为人知
客服也无法告诉乘客具体方位
出租车固定候车站,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于去年9月正式推出。随着本市巡游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上线运行,候客点的“一键叫车”同步投入使用,乘客按下站牌上的呼叫按钮,附近的出租车接到需求便会赶到。打造“一键叫车”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市民叫车,尤其是帮助被“数字鸿沟”排除在外的老人群体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近日记者前往宝山、黄浦、长宁、浦东等地,随机询问了路人、保安、交警和辅警等共十余人左右。除在黄陂北路和武胜路值班的一名交警和一名辅警知晓“扬招杆”以外,其余受访者均连连摇头,不知“扬招杆”究竟为何物。
除了知晓度不高,想要找到“扬招杆”本身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有居民吐槽说,“扬招杆”数量极少,且因为分布得较为隐蔽,时常会碰到踪影难寻的情况。长宁区一位居民表示,他所住的社区附近只有一个“扬招杆”,其他地方都没有找到过,虽然最初用起来很方便,但是非常难找。
闪屏死机无回应
“扬招杆”故障百出难以使用
记者来到人民广场,找到了位于新世界城的编号为“黄浦017”的“扬招杆”。该“扬招杆”附近有3个出租车停车位,接连有数辆出租车来此处等候乘客。不过,虽然“扬招杆”日期显示准确,但时间显示错误,当时北京时间为17:30,扬招杆屏幕上显示的却是15:48。随后记者在17:32分按下了“呼叫”按钮,屏幕从原始页面跳转为“正在呼叫,请耐心等待”,直到17:45时仍停留在这个页面,没有丝毫变化,疑似机器死机。
同样,明天广场的另一处“扬招杆”,远离路边,建在一处宣传栏旁,没有出租车停车位,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多次按“呼叫”按钮,均没有出租车接单。位于来福士广场的“扬招杆”,还存在闪屏和画面重叠,显示文字不全等问题。
在记者的体验过程中,以上几处“扬招杆”似乎成了路边的摆设,呼叫出租车从未成功过,机器或死机、或闪屏、或长时间无回应自动跳转起始页。
“扬招杆”成摆设?
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等原因
为了查找原因,记者随后拨打了“申程出行”的客服电话。当被询问是否会有专人负责检修和定期维护“扬招杆”时,客服表示,这些固定候车站是市有关部门设立的,并非是“申程出行”App负责研发和维护的。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大部分司机不愿意用“申程出行”App平台,即使下载了也不查看,那么即使有乘客使用“扬招杆”,无司机接单,订单交互始终不到位,长此以往,App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回应:
将优化叫车模式与应用场景
“扬招杆”目前分布在本市哪些点位?
答:市交通管理部门依托大数据,筛选出中心城区打车需求较高的区域,主要为商圈、办公楼、医院附近具备设置出租汽车专用泊位条件的点位。候客站由各区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并例行维护保养。
乘客无处寻觅“扬招杆”的情况会采取哪些措施?
答:“申程出行”驾驶员端具备查询出租汽车候客站点位的功能,考虑到候客站主要是面向不善于使用手机APP的老年乘客。因此,前期未在“申程出行”乘客端加入候客站点位查询功能。针对广大用户提出的需求,市交通管理部门已指导“申程出行”平台在乘客端开发投放候客站位置查询和导航功能。
同时,市交通管理部门将主动联系高德、百度等商业地图软件开发企业,研究将候客站点位信息加入相关地图软件的可行性,方便市民查询候客站位置。
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等地方能否点位设置?
答:出租汽车候客站点是本市试点依靠信息化技术,对传统出租汽车扬招杆赋予信息化辅助功能,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老年乘客通过“一键叫车”按钮快速呼叫周边空驶出租车,同时,也能让出租汽车驾驶员到固定点位候客,降低驾驶员疲劳,缓解城市道路拥堵,逐步形成“预约(电调)+站点候客+扬招”的叫车模式。
后续,市交通管理部门将结合前期运行经验,继续优化候客站点位布局和硬件设施,聚焦医院、社区等老年人较为集中的场所,探索更多方便老年人用车的应用场景。
如若无司机接单是否有惩罚措施?
答:“一键叫车”功能主要是为周边空驶车辆发送用车需求信息,提升扬招叫车效率,同时,候客站具备泊车上下客功能,可在方便驾驶员在站点上下客。乘客通过“一键叫车”发送用车需求后,周边空驶车辆将收到相关用车信息,驾驶员可选择接受呼叫并通过申程出行导航至站点,但在部分用车繁忙时段,或周边空驶车辆较少时,也可能发生无人应答的情况。对此,市交通管理部门将加强宣传引导,呼吁驾驶员积极响应候客站用车需求,并在空驶时主动前往站点候客,同时,进一步探索优化候客站设施设备,提升乘客使用体验。
专家点评
完善不足 把好事做好
市政协委员游闽键点评说,“扬招杆”的推出是好事,但考虑到目前知晓率并不高,一方面需要普及,让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知晓,另一方面,其标识是否可以更清晰。除了对用户的普及外,对出租车端也要普及。此外,对司机的一些行为也要进行监控,杜绝拒载老人的现象发生。
“这一措施本身很好,现在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在制度上升级,把好事做得更好,比如可以逐步增加分布点,在老年人常去的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等多设一些点位。”游闽键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刘秦春/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