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上海青年|他与洱海治理结下不解之缘
2021-02-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天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王欣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07年,王欣泽随上海交通大学水环境专家孔海南教授来到大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保护与治理的研究工作,由此与洱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建院至今,4000多个日夜,王欣泽始终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洱海保护治理研究。

 扎根大理,情系洱海 

“如果要在洱海这个团队做带头人,要热爱洱海、要有牺牲精神。王欣泽365天有300天左右在洱海,这是相当不容易的。”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获得者孔海南这样评价他。

王欣泽说,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情非常激动,也为自己能够参加这样一个宏伟的国家工程而感到骄傲,“我来自上海交大,学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派出了多名教师和支教同学直接参与了一线的工作,在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等方面充分调动学校的各方面力量,解决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洱源县所急需的问题。不仅仅是帮助洱源的脱贫攻坚工作,也和洱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亲戚。”

王欣泽早期在上海交大牵头实施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中分别作为技术骨干和课题负责人承担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建院之后,历任副院长、院长,同时兼任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技术组副组长,带领研究院团队和全州各族人民一道全力投身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王欣泽主要承担洱海湖区及主要入湖河流分析监测一手数据的获取、洱海流域主要环境问题的梳理、洱海流域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与示范等多项工作任务,并依托上述工作成果积极参与到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水质研判与保护治理决策分析工作中,承担了洱海流域与湖泊主体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工作。

此外,针对湖区的19条垂线38个监测点位和流域内入湖河流(含重要沟渠)的62个监测断面,他开展大量现场取样和分析,系统的数据积累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帮助解决“让洱海说得清”的问题。

 躬行实践,传道授业 

“以一个人去影响一群人,以一个团队去影响一个地域,这是身为教师才有的能量裂变和幸福感。”王欣泽说。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治理团队的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王欣泽依托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从教室带到洱海边,通过现场实验和研究学习,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为洱海治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和学生们一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洱海保护治理培养优秀人才。

从最初租用改造民房作为简易的实验室,到如今已经初具规模的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洱海保护工作一直在变与不变中向前推进。不变的是初衷与目标,对洱海水质水生态动态变化的关注及保护治理的新技术引进和研发;变化的是团队的不断壮大,王欣泽同志个人及其团队和广大社会群体对湖泊保护治理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洱海保护自觉意识的提升。

 不辱使命,载誉前行 

“为了保护洱海、把洱海治理好,他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心里很感激王老师 。”上关镇河尾湿地管理员吴绍红说。

在全州上下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在王欣泽及其团队投身洱海保护治理、不断探索和奋力拼搏下,洱海水质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王欣泽同志个人及其团队也在洱海保护治理研究的进程中获得了荣誉。洱海Ⅱ类水月份从“十一五”期间的21个月增加到“十二五”期间的30个月,“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水质良好月份逐年增加。2020年洱海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体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

据了解,洱海研究成果被列为“十一五”期间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之一,形成专利技术数十项,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下一步,我个人的工作还将在云南大理开展下去,洱海保护与研究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学校有一个近40人的团队在洱海流域开展工作,我还将和同志们一起为高原湖泊的保护,为洱海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王欣泽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