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宇:科学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2021-03-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天晚上7点,来自上海团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宇、朱国萍、丁光宏在北京驻地,围绕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提议案建议等接受媒体集中采访。来自科技界的王建宇代表认为,“坐冷板凳”精神是科学家应有动力,但国家要为之创造更好的条件。丁光宏代表则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碳达峰、碳中和"列入2021年重点工作畅谈观点。

 国家要为基础研究工作者创造更好条件 

王建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草案明确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李克强总理5日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技协副主席、中科院上海物理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感到很振奋,“感受到的是鼓舞人心,也感到国家对基础研究之于创新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真正的科技创新源头应该还是在基础研究,大家也都明白,基础研究是要‘熬’的,也就是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其实,这是作为一个科学家主观上应该有的动力和努力。”王建宇说道。

在王建宇看来,很多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本身就是出于自己的追求和爱好,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家本身是有动力的,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还是要给科学家创造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很多时候,科学家能不能做基础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能不能得到国家相应的支持。

王建宇说,以前比较多的是以项目形式开展,科学家首先要申请到国家项目,或者是通过竞争得到项目,才能继续开展研究。也正是如此,科技界一直呼吁,能不能对一些基础研究工作者、“坐冷板凳”的科学家,给予一定长期的支持、稳定的支持,这样他们就不用时刻想着如何申请到多少经费做多少事。

“现在而言,竞争部分的经费可能偏多一点,而稳定支持的部分偏少了一点,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王建宇说,其实大家也都建议,国家对稳定支持的部分能够进一步提高,这样就有可能让一部分“坐冷板凳”的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

据了解,今年两会,王建宇带来两份建议,分别是关于实验室用科研试剂的监管建议,以及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的建议。

 氢能技术是绿色能源开发的关键所在 

丁光宏

“我们国家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奔走在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说,全国两会,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未来发展中,中国的发展是要走一条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在今天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团会议现场,丁光宏勾勒出的一幅令人憧憬的2060年碳中和完美实现的画面,很快就传到了场外——

“祖国广袤的西部沙漠上,太阳能发电厂将充沛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遍布沿海地区和崇山丘陵的风力发电厂和大江大河上的水力发电站,不分昼夜提供补充电能,电流进入国家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多余的电力就地电解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纯氧为高海拔地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氢气则一部分进入西气东输管道为城市千家万户提供加氢天然气,一部分压缩液化储存起来成为氢能源,为从飞机到汽车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从农耕到矿山机械等各种工农业场景提供清洁高效的移动能源……”

丁光宏说,除了“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2060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年。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这意味着,我国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计划要求已进入实质意义的倒计时。

丁光宏认为,我国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大优势。不过,绿色能源开发和转型能否成功,氢能技术的突破是关键所在。

然而,制约大规模氢能应用的技术瓶颈还没有解决,比如制氢方式、应用场景、运输距离和储运方式等。另一个难题是,全国不同程度存在弃风、弃光、弃水现象,造成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的成本。

“我国要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亟需加强对以氢能为载体的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丁光宏建议,要做好“十四五”以氢能为载体的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规划,以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布局推动工作。同时,以国家为主导,加强氢能基础研究的布局,在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等各个环节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启动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