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女神”张玉花:从300公里到4亿公里外的人生“变轨”,始终追寻那颗最亮的星
张玉花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嫦娥五号团队。受访者供图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此刻,远在上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院科技委常委、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既紧张又期待,因为天问一号距离登陆火星表面越来越近了!
青年报记者 郭颖
人生“变轨”
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一头干练的短发,一身航天蓝,任何时候都保持微笑,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大大的能量,这就是张玉花。上海航天人都亲切地称她为“花总”。
从300公里到38万公里到4亿公里,张玉花的人生一直在“变轨”。出生于1968年的张玉花,已经将自己31年的青春岁月先后献给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测,成为跨越三大领域的“航天女神”。
中秋节出生的张玉花,18岁之前名字都叫“秋月”,她的微信名是Lunar,注定跟月亮有缘。张玉花出生于浙江湖州靠近长兴的一个村子,是家中的长女,因为会读书,家人听取了老师和长辈的建议,决定让这个女儿去读高中,这个决定让村里走出了第一位女大学生。
事实上,以张玉花的高考分数是可以进北大清华的,但是因为“有奖金”,张玉花还是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还在帮村里挑泥。
为了庆祝张玉花考上大学,村里不但摆了酒,还送给她两个带塑料皮的笔记本、一个手提的录音机,就这样,她带着父老乡亲的重托开始了求学生涯。
1990年大学毕业,张玉花来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工作。那时,上海航天局还在外滩15号。“横穿上海,一路向南,我就来到了805所。”当时的航天系统还不怎么要女生,张玉花就想着一定要争口气。
1999年至2007年,张玉花作为805所载人航天行政负责人,通过严格的组织、指挥、保障,使得飞船电源分系统、推进舱及供配电工作率先顺利转阶段、率先实现产品交付,带队顺利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靶场试验与发射任务。
“航天女神”
遥望4亿公里外那颗最亮的星
张玉花位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的模型。
这是张玉花统筹推进的深空探测领域两个国家重大工程的型号,从研制计划、质量、经费和条件建设,她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嫦娥五号轨道器、天问一号环绕器总体及其所属各分系统的研制。
就是这样一位女强人,在同事们眼中却是:亦动亦静,多才多艺;在年轻航天人心目中则是:一辈子的榜样。
“有好奇心,坚韧,对同事以诚相待,追逐梦想,对航天事业无限热爱。”张玉花的“探月精神”感染着嫦娥五号轨道器技术副总负责人胡震宇。
“花总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中,还夹杂着女性的温柔。”令嫦娥五号轨道器主任质量师唐洁印象深刻的是花总的眼泪,“有一次发现质量问题,需要归零查找原因,花总会上严厉,会后找当事人谈心时却陪着落泪。”
“花总一看我们的方案就说太阳翼面积不够,后来经过论证,果然不够,她总能一针见血地预见薄弱环节。”嫦娥五号轨道器总体主任设计师赵晨对张玉花“心服口服”,“不同的技术路径其实都可以实现,靠的是沟通技巧,新人往往对上不会宣讲方案,对下不会沟通,这时花总就会手把手教我们,她总是宽容新人,诲人不倦,让我们这些稚嫩的航天新人茁壮成长。”
张玉花特别崇拜体育明星,她说赛场上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时候,运动员就是英雄。“航天也有这种特质,当我们的国旗落在月面上的时候,航天人就是英雄。”
眼下,张玉花遥望的是4亿公里外那颗最亮的星——火星,这位曾经名里带月的“航天女神”始终走在人类探索的最前端。
== 对话 ==
对于年轻一代要起到表率作用
青年报:印象最深的落泪是哪一次?
张玉花: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后,我们在基地喝庆功酒,端起酒杯时大家都落泪了,那时我才刚大学毕业。还有一次是嫦娥五号快要进场时,技术上出现一点问题,当时相关技术人员一边落泪,一边辩解,大家也陪她一起落泪……我们一路走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青年报:对于女儿来说,你是一个好妈妈吗?
张玉花:女儿三四个月就送到院里的托儿所了,我抽空去给她喂奶,人家还以为我身上沾了“稀饭”。我对女儿的陪伴是很少的,我爱人也是航天的,家里照顾不到就派了公公来陪孩子,就这样女儿自己长大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条件差,女儿应该能理解,妈妈是干事业去了。说起来,我去考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为了女儿,有一阵她老跟我抬杠,我希望能说服她。
青年报:你如何看待年轻一代航天人?又如何留住他们?
张玉花:现在航天系统的年轻人都是985、211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都是顶尖的人才。我们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现在的年轻一代有思想有担当,我们要起到表率作用,让他们明白,努力都是能得到回报的,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每一步走得踏实。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