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蚁,寻木料……“老法师”讲述一大纪念馆修缮幕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见习记者 郭容/视频
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时,恰逢连日阴雨天后难得的晴天,阳光洒在这栋百岁高龄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上,衬出了岁岁年年的沧桑。
这栋石库门建筑的边门外,一座黄色吊车正开动马力作业;门内,工人们的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在本月下旬,包括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博文女校旧址在内的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将告竣工。
不易 找白蚁巢穴,为老建筑清除修缮隐患
上海建筑装修(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赵为华对自己能负责这一项目显得分外骄傲,对当年的这段历史也如数家珍:1921年7月23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召开。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一大代表中有10名就住宿在距离会议地点较近的博文女校。
一进门便是天井,再往里是客堂,东西厢房的设计是石库门独有。这栋同样历经沧桑的石库门房子是新天地区域仅存的三栋石库门建筑之一。来到距离中共一大纪念馆几步之遥的博文女校旧址,这位对文保建筑修缮颇有心得的老法师不由得赞叹了一句,“上海现在能保留得那么好的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不多了。”
去年,赵为华团队刚接手项目时,发现博文女校房子结构损坏很严重。原来,上世纪90年代时四周大兴高层建筑,需要挖基坑,造成了这栋建筑不同程度的沉降。此外,建筑内结构被白蚁蛀蚀较为严重。
对博文女校的修缮从替换木结构开始,先将结构支撑稳固,再用原来规格的柱子和梁替换。“我们拆墙、拆地板、拆顶,整个结构暴露出来后,挨个检修每根柱子和梁,并一一做好标记。建筑的木结构是榫卯结构的,需要四面支撑好,否则房子会塌下来。光整根的梁柱我们就换了3根。”赵为华笑言。
此次修缮的很大难点之一就是彻底清除白蚁。赵为华表示,即便请专业的杀虫公司喷药水,也只能保几年,治标不治本。但他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白蚁的巢穴。
赵为华介绍说,此次参与修缮工程的工人分两批,各有40余人,都是五六十岁富有经验的老师傅。今年春节,在经过思想工作后,有二十多名技术精湛的老师傅留沪过年。
艰辛 踏遍江浙沪寻找木料、瓦片
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造于1920年,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如今,它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保护。
赵为华透露说,为了修旧如旧,他们必须寻找和这栋文物保护建筑同年代的木头、瓦片。光寻找这些材料就花费了四五个月。团队成员寻遍了江浙沪,踏足各城镇改造处寻觅老房子,起初没有收获,最后好不容易在浦东川沙找到一片民居,恰好其也是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工作人员将从“一大”带过去的材料一比对,发现规格尺寸竟然一样,颜色也接近。
“之所以难找,是因为我们要寻找的老房子也要建于百年前,至少房龄要八九十年。因为倘若瓦片、砖木是新的话,就失去了老房子的味道。不仅如此,材料的规格、厚薄、颜色也要接近。目前搜集来的材料已用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博文女校旧址瓦片、砖木的更换。”赵为华介绍说。
位于中共一大纪念馆二楼的会议室里,一群来自复旦的嘉宾正在聆听上海建筑装修(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修缮工程的介绍。
当听到望板砖三字时,正在接受采访的赵为华特意让记者越过窗户仰头看了下,“喏,这就是。以前望板砖上没有防水层,现在为了更加保险,加了一层防水层。”
值得一提的是,这栋建筑原本的瓦当很有特色,白底上有两个黑圆圈,被称为“熊猫眼”,这次工人们也要重新复原百年前的建造风貌。
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内部,工人们蹲在地上忙着做广漆工程。赵为华介绍说,此次修缮工程主要分几个方面。其中,屋面体系修缮包括屋面小青瓦翻修和泥满条吊顶修复。所有屋面小青瓦(也称黛瓦)需要翻修;外立面清水墙修缮包括清水墙修复和山花修复。所有的外立面建立防雨系统,保证不能漏水渗水;所有木结构进行检修、替换。
“工程中最难的环节是广漆工程,有十几道工序,包括脱漆、熬制、清理、披灰、贴麻布、打磨、上底漆面漆等。光脱漆就很有讲究,一般家具上三四层油漆,只要刮掉即可。但此次建筑里的很多木结构上漆的层数较多,光化学方法脱不掉漆,需要化学和物理方法同时进行,才能看见木材的纹路。而将油漆批嵌平整也是门较难的技术活。”赵为华介绍说,广漆属于天然油漆,用漆树液体加桐油熬制,工艺手法已有千余年历史,原材料找起来费劲。此外,好几道工序都要反复几次才能完成。
据了解,中共一大纪念馆自去年11月17日起暂停对外开放后,正在实施场馆修缮改造,今年七一之前,这处重要的文物建筑将恢复百年前的历史原貌,对公众开放,庆祝建党百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见习记者 郭容/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