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史教育在课堂上“润物细无声”,更多思政“金课”来了
2021-03-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见习记者 陈泳均

在新学期《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第一课上,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严胜雄把党史教育带入农科课堂。在课堂上,她带领学生重温百年党史,感悟党带领人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强烈反响。

这样的课堂既是上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也是上海将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个真实缩影。

 让党史教育 “润物细无声” 

在同济大学,一批批专业教师自觉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既向学子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又在他们心中厚植了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党史教育正在课堂里润物细无声。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和王骏副教授主讲的专业课程《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开讲。课堂上,教师讲述了包括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内的上海红色建筑,特别介绍了沪上几处重点革命文物和红色遗产保护修缮项目。

而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吴建广教授的课堂里,则直接拿出了《共产党宣言》文本,用跨越百年的经典教给00后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并不断更新迭代:先是在德语专业开设课程思政课‘跟马克思学德语:《共产党宣言》’,引导学生研读、翻译德文经典原著,培养有信仰、有热情、有能力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翻译人才;继而在全校推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文学与哲学:《共产党宣言》’”,吴建广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吴建广教授主授的德语专业课“跟马克思学德语:《共产党宣言》”,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宣言》的语言风格、文学元素、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德语系已有十多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德文原著的《共产党宣言》。在通识课程思政中,则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进入《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语境,激发他们学习马恩经典著作的热情和兴趣,切实领悟共产主义的初心使命。

在吴建广看来,《共产党宣言》是诗学激情与哲学理性完美结合的经典范文。这不仅应该成为德语专业师生的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师生的一门“必修课”。

吴建广指出,中国共产党出生、成长和壮大,始终都有《共产党宣言》的陪伴,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路明灯;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个历史过程,一定要在阅读《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呈现给青年学生,并结合现实问题、党史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向同学们进行讲解,继而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海外国语大学创校伊始就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就如何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上,上外也一直在探索。

今年,上外将以“多语种+党建”为理念,将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全面梳理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通过专题展览等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开放视野、世界眼光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组建多语种学生采写团,围绕“党的诞生地故事”这一主题,同时通过“红色历史学习、红色文本译介、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旅融合”等模式,鼓励学生在外语文本翻译、全球话语传播的过程中,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在上海大学,一门新型党史课程“开天辟地”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还被推广到上海老年大学等学校。

“开天辟地”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瑊告诉记者,“开天辟地”课程是党的十九大后开设的第一门面向大学生阐述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的思政课程,也是最早响应上海市委“党的诞生地工程”号召开设的高校思政课程。课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运用“项链模式”的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这门课的特点是:既有党史课的专精,也有思政课的特点;既有宏大开阔的时代视野,又有细致入微的历史考辩;既有亲历亲闻的生动故事,又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既有上海地域特点,又兼具世界视野。

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是,这门课还有“行走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去参观了新老渔阳里,走过了慕名已久的“马克思主义小道”,“仿佛穿越到了一百年前的上海,看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渔阳里的弄堂里穿梭的身影”。

 党史课堂也可以是在B站,在红色场馆里 

上B站,学党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上月起,复旦大学在B站“复旦卿小云”空间,陆续更新17节微党课视频,收获如潮好评。学子们用11个故事,致敬信仰,赓续红色基因和内心赤诚。

一位位人物、一段段往事,传承复旦校史的红色基因,定格复旦人的精神品质。复旦大学的本科生们用11个红色故事,串起了复旦人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奋斗历程。

记者了解到,这是围绕纪念《共产党宣言》中译本101周年、“四史”学习教育、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复旦学子充分挖掘上海地区及复旦大学的红色基因,回顾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用课堂教学、情景剧、演讲、朗读、小品、讲故事等活泼多样形式,自我展示、自我学习、加深理解,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

“我将在国歌展示馆进行志愿宣讲,以青年之声,展现国歌魅力,传承民族精神!”纪晨毓是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是新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新青年党史宣讲团的一员。她将与宣讲团的学生党员们一起,走进上海各大红色场馆,担负起党史学习者、传播者、传承者的角色。

目前,上外通过让青年编、青年演、青年学的方式,与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共同制作短剧《渔阳星火》,以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旧址现场为演出场地,以沉浸式的戏剧体验为核心,再现当年革命先辈和青年刻苦学习外语,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故事。

上外语言研究院的研究生赵耀就参与了上外“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的前期策划,他表示,上海作为中国党建团学的重要萌芽地,有好多红色记忆值得我们去追溯和重温。“学生党员干部的身份,让我更希望能够立足专业特长和党员本色,和同学们一道,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循着红色足迹讲好中国故事,用全球理解的视野传播共产党人的理念与初心。”

尽管还在筹备阶段,且经历了几次论证和方案调整,但赵耀久感到,师生们都很有信心。大家直言,革命火种的炽热,已经将我们的思维火花点亮。他相信,这次的实践成果会让更多的人喜欢,并因此而乐于去了解共产党员在中国复兴之路上的探索求真。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展开更多共建 

在临港地区,一个“大手”拉“小手”的思政课一体化探索也在慢慢成型。上海电机学院牵头发起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工作,打破了德育资源壁垒,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出了新探索。

根据相关方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工作,包括课程研究、教研活动和实践活动,让思政教育形式多样,使学生入脑入心,有所收获。

就在3月18日,市教卫工作党委、松江区委还举行了理论学习中心组联组学习会,双方中心组成员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展开交流研讨,就创建上海市“三全育人”示范城区等工作达成合作共识,未来,将共同推进区校理论武装共建计划、党建资源共享计划、思政课程共创计划、日常思政共育计划、人才队伍共培计划等一系列重点举措,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进青少年群体,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近年来,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初步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据介绍,上海将继续深入挖掘上海红色资源,打造示范课堂,编制教学指南,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供给,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全面融入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其中就将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示范课程”,并逐步推动全市本科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设“开天辟地”等品牌课程,宣传阐释上海与中共百年的奋斗历程,努力打造学生追捧的“金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