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老式弄堂,来了一位90后“管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位于四川北路的永乐坊,建造于1931年,是一个上海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类似这样的老式弄堂小区,往往会面临一个普遍的尴尬状况:没有正规且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保安、保洁、保绿等几乎都由居委会及居民志愿者承接托底,从而造成环境品相与服务品质的不稳定。
让人惊奇的是,短短一个月内,状况就得到了极大改善。原来,虹口区房管局、四川北路街道与虹房集团一起搭建了共治平台,由上海佳灵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进驻小区进行一体化管理试点,永乐坊成了虹口区首个旧式里弄小区实行物业一体化管理的小区,90后上海小伙郑睿昕成了永乐坊的首位物业管家。
== 保护好上海弄堂的生态肌理 ==
临近采访时间,郑睿昕骑着电动车风尘仆仆地赶来。原来,设置在弄堂里的物业办公室还没有完全布置好,许多文案工作还需要在公司的其他办公室里完成,地点距离这里有十来分钟的路程,年纪轻轻的他早已习惯了来回奔波的工作节奏。
这条已经90岁“高龄”的弄堂不仅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而且还有许多贴心的细节与设置——阳光晾晒点、和美生活休息点……虽然郑睿昕担任物业管家一职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却已经通过自己的实干,为这里做了一系列的微改造与微提升。与此同时,他也和这里的许多住户成了忘年交,在弄堂里偶遇时彼此都会打招呼。
采访当日,一位在永乐坊土生土长的余先生跟记者热情地介绍起来:“这里以前是我外婆家,当年我父母在这里结婚,我就在这里出生、长大。永乐坊红色外墙的砖木结构房屋,是典型的上海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属于历史风貌保护街坊。之前的几十年里,这里是没有物业管理的,比较散,比较乱。现在真的不一样了,物业管家一直在这里跑进跑出的,把一切都弄得很有条理,用年轻的新思维,让这条老弄堂焕然一新。”
据郑睿昕介绍,目前,永乐坊里一共有417户人家,以中老年人为主。刚一开始,这个原本年纪就轻,还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上海小伙也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他在入驻后充分听取了居民的意见,对小区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微改造和微提升——翻新主干道的花坛、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对排水明沟清淤冲洗、设置建筑垃圾、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等等,切实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郑睿昕虽然讲话的时候慢条斯理,但是做起事情来雷厉风行。就比如安装阳光晾晒点这件事,从前期勘察调研到全部安装完毕,只用了短短三个礼拜的时间,充满着年轻人的干劲。
他说,“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爷叔阿姨也可以享受到现代物业管理的服务,作为一个上海年轻人,也希望可以为保护上海弄堂的生态肌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 探索老小区一体化管理样本 ==
虽然年纪轻轻的郑睿昕在物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是当他看到永乐坊的时候,郑睿昕知道自己还是需要重新探索、归纳、总结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新的商品房都是有一套成熟的模板、流程,而老房子却各有各的问题,需要想得更周全,看得更细致,做得更创新。”
在一次排查中,郑睿昕发现小区里有一棵树,一条树枝将对面住户家的光线遮挡住了,另一条树枝碰到了电线有安全风险。当他上门交涉的时候,发现房主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而这棵树也是自从他出生后就有了。经过打听,他了解到,这棵树当年在园林局是备过案的,但现在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于是,他赶紧和园林局取得联系,请他们上门修剪,既保住了树,又解决了安全隐患和邻里纠纷。也因为这件事,他获得了更多住户的尊重与认可。
“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可持续的服务,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长效机制。我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后,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是否可以通过职能整合精简编制,推出‘秩序管家’和‘环境管家’,共同协助治理小区。”郑睿昕进一步解释道,“用‘秩序管家’替代原有传统的物业门卫保安、客服工作人员,用‘环境管家’替代传统物业的保洁员、保绿员、巡逻保安职能。比如遇到居民保修、受理居民投诉意见等服务可以由‘秩序管家’在进行门岗执勤的同时,通过电话、手机兼任完成。而‘环境管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针对小区内一些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公共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及时上报,像发现电瓶车飞线充电、张贴小广告等行为。”
在这个五一假期里,郑睿昕也丝毫没有闲着,一方面,他正在进修物业管理方面的进阶课程,一方面,他也在陆陆续续地将永乐坊的具体案例和工作方法写成报告,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最近,离这里不远的余庆坊正在进行硬件方面的修缮,之后也会有物业服务进入。在虹口区,像这样的老小区有不少,希望永乐坊的这些经验可以提供一些物业管理方面的借鉴与帮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