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礼乐听到现代摇滚,上海民乐团原创新作让你感受灿烂中华文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大春秋》,听出了中国传统礼乐的庄重与灿烂,到了《纳百川》,却又似乎来到了摇滚乐现场,完全是中国人的豪放、浪漫和粗犷,这是5月16日、17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国乐咏中华》,给观众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们希望《国乐咏中华》能充分释放民族乐器的魅力,挖掘民乐最内在的美丽,抒发人性深处不可言说的情感,让大家爱上传统音乐、传统文化并为之自豪。”团长罗小慈告诉记者,作为上海民乐团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作品,这台音乐会“尽管每个音乐章节的风格不同,但都传递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
多角度呈现民族音乐魅力
两天的《国乐咏中华》音乐会,分别由国际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它以致敬五千年中华文明为主线,分为五个音乐章节。
“这场音乐会从整体上来说很特别,这种题材的民族音乐会,我和罗团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作品都有独特之处,各自有特点和个性。”曾荣获金钟奖、文华奖等多个国家级作曲奖项的作曲家王云飞,给记者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理念,“像《大春秋》这一章,没有使用弦乐器等现代乐器,而是加入大编钟,是钟鼓齐鸣的古老音乐风格——用古老的声音,传递历史厚重感。”
指挥家姚申申在排练时,对这个作品很是感慨,他说自己不是站在演奏家和指挥家的角度,而是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待作品:“我和作曲家有非常多的沟通,比如布局,哪个乐器先出,不断打磨,希望观众懂不懂音乐,都能获得一种满足感。在先吸引到他们之后,再推进审美的情绪,进行高潮的设计。”
让大家自信地爱上民族音乐
上海民族乐团近年来屡有原创大作,对团长罗小慈来说,此次庆祝建党百年的《国乐咏中华》,最大的挑战是创作的角度,“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把民乐最美的部分挖掘出来,抒发人性深处不可言说的情感,让大家感受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并让大家为之自豪。”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这场音乐会也注重将少数民族乐器融入其中。在第三篇章《纳百川》中,一首作品内同时出现了十余种少数民族乐器,这在民乐作品中尚属首次。“这个篇章用到了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苗族、朝鲜族等多民族乐器,唢呐和打击乐则代表汉族,大家一起奏响建党百年的赞歌。”王云飞说,他通过音高、节奏、旋律和调性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在保留不同民族乐器特色的同时,赋予作品贯穿始终的主线,也融汇了不少国际化的音乐语言,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
对于上海民族乐团的努力,指挥大师汤沐海极为认同,虽然他以指挥西洋乐在国际上知名,但近年来,他加大了民乐的指挥比重。“40年前出国留学时,我对西方的交响乐团很向往,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中国的民族交响乐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站在了一个重新起航的路口——民乐往前大踏步走的时候,我不愿意在这个洪流中落伍,”他告诉记者,“我期待更多的人加入,推动民乐继续发展,包括乐器改革、作品创作、青少年培养等等。”
记者还获悉,这两场音乐会,也将拉开上海民族乐团2021-2022全新演出季的序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