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奖|我们熟悉的“健康绿码”背后,有这么一个团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马利庄教授领衔的团队积极响应疫情期间防控需求,在国家和上海市科委项目支持下,联合腾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开展了“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相关研究,其核心技术应用于腾讯健康码,助力数亿国民健康安全出行。因此,上海交通大学马利庄教授团队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事实上,早在人工智能热潮到来的5年前,马利庄教授领衔的团队就已经开始研究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谈及原因,马利庄教授说道:“科技向善,科技要从人出发,服务于人。”
缘起 世博会服务于人的初心
“科技向善。”采访中,马利庄教授数次提及这个理念。马利庄教授既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做的。最初,马利庄教授决定研究关于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源于2010年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早在2011年,马利庄教授就带领着团队着手布局相关研究。”团队成员回忆道,由于这个想法在当时较为领先,且相关算法的精度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不少人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即便如此,马利庄教授力排众议,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科学探索。
当问及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具体应用时,马利庄教授用PPT显示了两张跨越十多年的照片,随后感慨地说道:“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是寻回失踪人员与被拐卖人口的关键技术。”毫无疑问,婴幼儿脸型随着年龄增长变化显著,特别是十多年后面容发生剧变,对跨年龄人脸识别提出了重大挑战。
不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找回失踪人口。马利庄教授介绍道,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研究通过构架跨时域人脸检索与分析系统,寻回各类失踪或被拐卖人口共1706人,拯救数千家庭。针对寻人场景中婴幼儿被拐,在仅有几张婴幼儿阶段的模糊照片情况下,项目组利用首创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协助寻回15名被拐10年以上儿童。
探索 技术精度从60%提升至99.8%
科技的探索从0到1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无数日日夜夜的研究和摸索。“教计算机识别人脸,就像教小孩,要耐心。”谈及科研背后的艰辛,马利庄教授坦言,最初人脸识别的技术精度只有60%多,随后与腾讯优图实验室展开深度产学研合作,不断突破人脸表情理解、活体检测、跨年龄人脸识别等技术瓶颈,最终提升至99.8%左右。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后,马利庄教授领衔的项目组荣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卓越人工智能引领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殊荣,并在国际各类公测集上18次刷新世纪纪录。基于双方长期密切合作,腾讯优图团队也不断发展壮大,从5人的小团队发展至数百人的业界一流人工智能技术力量,推动了中国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落地。项目团队被誉为名校名企强强合作及产学研创新合作的典范。
对于未来人物视觉理解技术的发展方向,马利庄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予了智慧城市建设强大的技术推动力,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也离不开人物视觉理解技术。
担当 疫情期间服务国计民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马利庄教授领衔的团队积极响应疫情期间防控需求,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加速研究。在国家和上海市科委项目支持下,联合腾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开展了“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相关研究。
项目组依托国际领先的人脸识别与安全技术打造全场景多模态人脸核心解决方案。疫情期间,核心技术应用于腾讯健康码,民众登录验证时,需进行光线活体检测和人脸比对,通过后才能获得健康码,以此保障用户身份真实性。基于光线活体的远程身份核实是健康码的核心技术。2020年2月9日,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推出腾讯健康码的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超过100个城市也逐步落地健康码。截至2020年12月18日,健康码累计亮码超200亿人次,覆盖10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破500亿。
此外,通过线上线下虚实协同,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助力复工复产。技术应用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助力大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在线办理缓交社保、租金减免等民生事项。线上远程核心已为140多个行业、4千多家机构,提供便民服务,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谈及人工智能的未来,马利庄教授表示:“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对于未来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尤为重要。这个行业有望成为万亿级新兴产业。我们将继续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重大规划与上海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人物视觉理解相关技术的研究,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