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奖|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出炉,中青年正成为科研团队骨干力量
2021-05-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5月25日揭晓,共授奖281项(人)。葛均波获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5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8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0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美国籍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获国际科技合作奖。数据显示,中青年正成为科研团队骨干力量,2020年度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中有45位是80后。

葛均波获科技功臣奖、两项成果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获得者葛均波院士早已为人熟知。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确立心肌桥诊断金标准;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其辅助技术,成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常规术式;国内首创冠脉“可降解涂层支架”,使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及微创器械,实现我国这一领域的重要突破。

在获奖项目中,两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其中“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在生产管控系统、工程设计、智能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建成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码头。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码头作业管控系统,在全球港口行业首次实现全业务自动化和核心业务智能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反超。项目成果已在14个国内外码头中应用,彰显了“中国智造、中国服务”的实力。

2020年,上海科技及时响应新冠疫情防控需求,快速布局应急科技攻关任务,加速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科研团队和人员的激励,本年度专门设立“新冠疫情防控”评审组。申报项目涉及快速诊断、系统防治、应急药物等各个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马利庄教授团队9天研发出全国首个健康码,覆盖10亿人,展示着科技的力量。这一由上海交大联合腾讯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也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从2012—2020年度的12项特等奖来看,有1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特别重大的科学价值;有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技术价值;有8项面向经济主战场,具有特别重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还有2项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提升生命健康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中青年成为科研团队骨干力量

据市科技奖励中心的统计分析显示,上海高水平科研团队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是骨干力量;高校是上海创新策源的第一主力,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第一主力,民营企业的创新实力在逐步提升;长三角和京津冀是上海科技合作的两大区域;上海重点产业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

从项目完成人年龄看,上海科研团队老中青结合,中青年是骨干力量。2020年度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的年龄大多在4060岁。其中,以5060岁最多,占比42.4%;其次是4050岁,占比38.7%。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才大多具有多年科研经验,厚积薄发,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从全部完成人的年龄分布看,3040岁及4050岁的中青年发挥了骨干力量,总占比超过70%。其中,3040岁的占比35.3%,4050岁的占比35.6%,且45岁以下总人数占比59.4%。而从团队平均年龄来看,45岁以下的团队占比达67.7%。

让人欣喜的是,统计显示,共有45位项目第一完成人是80后。年龄最小的是获得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智慧水体管理服务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第一完成人——华测导航项目经理叶芳飞,年仅31岁。

从项目完成单位类型看,获奖项目的843个完成单位中,企业的数量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总数相当,占比近50%。从第一完成单位看,高校是核心主力,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39.4%,在高等级奖项(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占比达44.7%;企业则是第二主力,在全部获奖项目中占比26.8%,在高等级奖项中占比11.8%。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在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的孕育中发挥着重要策源作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

此外,数据也显示,企业牵头获得高等级奖项的数量近年来在上升,创新主体地位愈发明显。2020年度有10家企业成为高等级奖项的第一完成单位,高于2019年度的6家。企业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类成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78.8%的技术发明奖项目、69.6%的科技进步奖项目有企业参与。在科学技术普及奖中,企业参与比例也有40%。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合作特征也很明显。269个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共843个,平均每个获奖项目有3.1个完成单位,与往年相比呈持续增长趋势。从合作单位区域分布看,外地合作单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广东、湖北等地。  

分析还显示,2020年度高等级奖项成果与上海重点产业领域高度相关,多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与环境、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