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走了,但您永远在!星空中,那颗“吴孟超星”永远闪耀
2021-05-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在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这条路上,吴老足以成为我们奋斗一生的灯塔。

——学习吴孟超院士的精神,要将他献身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将吴老的信念传承下去。

……

披肝沥胆心,后辈不敢忘,我们失去了巨星,但更要赓续星光。年轻一代,定将接过吴老的衣钵让“吴孟超星”永远闪耀。5月26日,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吴孟超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今天,让我们一起送别您!

 您走了,但您仍然在! 

送别吴老,有太多不舍,有太多话想说!

蓦然回首,在吴孟超院士的引领下,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葵从一个刚毕业的懵懂青年成为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博导。转眼,时间已经过去25年了!“吴老您虽然走了,但您的人生至理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时刻在我耳旁回荡。”

王葵始终还记得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她想请假回家,一开始吴老竟然不准,他说春节这么长时间可以做好多事情啊,为何要回去?王葵当时还颇为不理解,后来才知道原来吴老每年大年初一都要一大早去查房、看病人,一直坚持从没中断。一个好医生,病人病情始终要放在首位,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做好一名外科医生上,吴老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给予了王葵一生的影响。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奋斗的理解是不同的。年轻时只觉得奋斗很美、成功很让人羡慕。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许多以后,才知道坚持奋斗的不容易!每每遇到困难、感觉压力山大时,王葵常常想到就是吴老,懈怠之意也就烟消云散。

1993年8月,如今已是东方肝胆医院肝外六科护士长的周丽平刚刚被组织分配到长海医院的肝胆外科。刚进肝胆外科的大门,就看到对面来了一个个头不高、慈眉善目的爷爷。“和蔼可亲的邻家爷爷”这个第一印象迅速在周丽平的脑海中定格……工作28年来,直接接触吴老的机会不多,但总有很多瞬间让她动容难忘。

那个报道吴老事迹时经常被提到的女孩“甜甜”,因为手术难度太大,几乎是九死一生。患者母亲跪在地上请求医生手术。怎么办呢?大家请示吴老。可是吴老不是神啊,他得背负多大的压力啊!周丽平记得很清楚,当时吴老认真为他们进行了体检,反复研究了片子和所有资料,了解了病人和家属的意愿后,做出一个只有他敢做的决定:“手术治疗,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去拼!”那年他82岁,手术做了整整10个小时。如今“甜甜”姑娘已经结婚生子,如果没有当初吴老的大胆决定,何来如今的幸福生活呢!

 您走了!但您永远在! 

吴老,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将一直鼓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吴老,您一直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医生。但是我们热爱这样严格的您!”东方肝胆医院麻醉科医生陆智杰回忆起和吴老搭档手术时,仍然觉得“压力不小”。一般吴孟超都会排2—3台手术,做完一台关腹时,他会下来喝口水,休息20分钟,顺便每个手术间转转。20分钟后他会准时出现在房间,这时如果第二台手术病人还没有麻醉好,吴老就眼睛一瞪:“麻醉怎么回事?”

这时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所以逼着陆智杰练就了控制好麻醉、病人缝完皮肤就迅速苏醒拔管、第二台病人硬膜外、颈内静脉、气管插管一气呵成的本事。直到当天手术全部做完,吴老离开手术室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虽然吴老严厉,批评起来不留情面,但是第二天见面,吴老还是会微笑着打招呼。尤其高难度的肝脏手术顺利完成后,吴老会开心得像个孩子。

在陆智杰的心目中,吴老对手术室的钟爱甚至超过了家。去年8月底,吴老99岁白寿,他和护士长去病房看望吴老。吴老面色红润,身心安详。大家和吴老说:“吴老,等您身体好了我们在手术室等您!”吴老讲不出话,但眼角湿润了,握着他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除了搭档外,作为吴孟超的学生,压力自然也是不小。东方肝胆医院消化内科、内镜科胡冰还记得刚进科时,有一次全科医护大交班,由她主交班。当交到一个手术后患者时,吴老提问了:“这个患者昨晚的尿量有多少?有没有做尿比重检查?”胡冰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吴老见她答不上来,语重心长地说:“手术后的患者尿量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精确地测算,最好能根据时段分别进行计量。年轻医生应该养成测尿比重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你判断患者的容量够不够,决定输液的量与速度”。吴老当时说话的神态至今历历在目,从此以后胡冰也养成了观察患者尿量和尿比重的习惯,也一直要求她的下级医生能有这样的习惯。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是行动 

送别队伍中,更多的是吴老的学生!从医育人数十载,吴老培养的桃李早已满天下。吴老走了,但他们最好的礼物,不仅有肝癌临床治疗技术,还有他一生坚守的宝贵精神。

2006年,吴孟超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目前中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

“他为我们年轻人指明了方向”,海军军医大学四大队2016级学员张西德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吴老时的情形。那是在军训结束时的总结大会上,当时吴老在台上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非常慈祥。

在年轻人心中,吴孟超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医者。“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院士的这句话,给张西德留下了最深的感动。“他用从实际行动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也为我们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医生,并且用一生的行动去实现。”

和张西德一样,海军军医大学四大队2016级学员吴苏立也在那次大会上,第一次近距离见到吴老。当时90多岁高龄的吴孟超,敬军礼的手是颤抖的。但是颤抖的手如何做手术?后来吴苏立从一位师兄那了解到,吴老做手术时,手却非常稳。大家都说,吴老的手,就像是他的眼睛,是一双起死回生的手。手术刀到不了的地方,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他都可以仅凭一双手,伸探下去,轻轻一割,将别人认为无法剥离的瘤子一个一个拿将出来,把一条又一条奄奄一息的生命,从死神的手里抢救回来。

在吴老身上,医学生们学到是的是一种精神。20多岁的他们,也有着青春的迷茫和困惑,比如说做医生是不是太辛苦,是不是会遭遇患者家属的不理解。但是吴老说过,这世界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海军军医大学四大队2016级学员王忠照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吴老一样,将治病救人放在首位,医患关系就不存在问题了。吴老就像是一面旗帜,成为他们奋斗一生的灯塔。

致敬吴老,一路走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