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口述历史,传承前辈精神,这些中学生两年间采访了11位老兵
2021-05-26 青年

安珈硕(左一)和唐若辰(右一)与采访的老兵合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六年级时,去湖南参加的一次探望老兵的活动,给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安珈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从初三寒假起,他开始寻访老兵,并记录他们口述的历史。很快,其他同学也加入进来,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他们利用假期自己采访老兵,写成报道,并在学校社团公众号上推送。

两年来,这个中学生团队已经采访了11名老兵,并记录下了他们的那些故事。“我们希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录他们的历史,也帮助我们这一代人更真切地了解那个年代的人与事,了解那个年代的激情与艰辛。”安珈硕说。

 记录老兵口述历史是希望做一点传承 

说起为老兵记录口述历史的想法,安珈硕说源自六年级时心中种下的一颗种子。“那一年,班里同学组织了一次探望老兵的活动,我们去湖南娄底拜访了一些老兵。”尽管当时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但回上海后,安珈硕也觉得有些遗憾,“当时太懵懂,只是傻傻地听,没有对老兵讲述的内容做任何记录。”

初三寒假时,安珈硕到北京看望爷爷奶奶,了解到干休所里住着不少老兵,那颗深埋在心中的种子破土发芽!经过沟通联系,他有幸采访到了两位老兵,并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他们一个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一个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采访过程中,他们都讲了很多当年的故事。”

这次采访经历让安珈硕备受鼓舞,“当时有点小成就感,觉得这个事情挺好的,可以找更多的同学加入,采访、记录更多的老兵故事”。于是,身为上外附中军武社社长的安珈硕就在军武社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很快唐若辰、李劭同两位同学加入其中。2019年暑假,他们又前往北京采访老兵,并将采访内容形成系列报道,在“上外附中军武社”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我们的公众号也在B站进行推广介绍,希望能有更多同龄人看到我们的记录”。

两年来,安珈硕这个小团队已经采访了11位老兵。“他们来自不同战线、不同时代,有曾经的特种兵教官、抗美援朝时期的测绘员,也有志愿军司令部的卫生员、秘密抗美援越的高炮部队战士,还有导弹技术专家等等。”安珈硕坦言,当初下定决心去做这些采访、记录,是希望做一点传承。“在不断采访老兵的过程中,我们更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可以做的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了解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才能更坚定方向 

采访老兵的过程,收获是双向的。安珈硕说,他们可以从老兵那里了解历史、知道他们的故事,老兵们也能向00后年轻一代分享他们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已经在他们的记忆中‘雪藏’了很长时间了”。采访中,让安珈硕他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兵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以及面对各种困难都不屈服的乐观精神和专业素养。

“比如,叶项书老人讲述自己在抗美援朝结束后被分配到戈壁上的试验基地当卫生员,在谈到基地初建的艰苦环境时,老人风趣地说:‘我们粮食不够的时候,就组织去打骆驼草和面,结果和的面团比面粉团更大,尽管味道不太好,但是吃饱没问题了。’这样的细节,要是没听到老人的讲述,作为00后的我们是很难以想象的。”

在整理老人们的口述历史时,安珈硕经常会写着写着就鼻子发酸,“战争是残酷的,在不对称的战争条件下,老兵们尽管都认识到有这种差距,却从来不会退缩,这种精神很让人动容”。不过,让安珈硕和小伙伴们欣慰的是,采访过程中,老人们会因为他们两个小时的陪伴、倾听与尊重,眼睛里重新闪现光芒。“采访结束后,每一个老兵都会很高兴,不停说着‘你们能来真好’,这种时候我们就感觉这件事做得非常有意义,会很有成就感。”

目前,安珈硕和团队小伙伴们已经读高二,今年秋天就将升入高三,尽管学业压力已经非常重,但他们仍计划将采访老兵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今年暑假我们将继续采访一些老兵,已经在联系了。”安珈硕说,没有人是永远年轻的,但永远有人年轻。一群年轻过的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并终将离去,但是总有另一群年轻人会接替他们继续改变世界。“作为00后一代,只有了解了过去我们的国家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才能更坚定、更清晰地知道我们的方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