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谈创作:拍出2021的《1921》
2021-06-1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红色题材的历史片应该是什么样子?黄建新和他的团队在《1921》中给出了一个答案。在6月16日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主席论坛上,黄建新和《1921》剧组成员一起亮相,谈他们对100年前那段往事的思考。只要生活还在向前,新的红色电影的视角就会不断涌现,红色电影的生命也就成为了永恒,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

拍一部“2021的《1921》”

10年前建党90年的时候,黄建新导演就拍过《建党伟业》,而在此之前还有一部《开天辟地》。“应该说反映建党的影片不少,所以《2021》要拍出新意不容易。”黄建新说,《建党伟业》从武昌起义一直拍到嘉兴红船,是一个10年的宏大叙事。而在对史料进行充分研究之后,他决定改变视角,拍一部1921年这一年发生在上海的事的电影,这就是《1921》。

如果说《建党伟业》是纵向的,那《1921》就是一个横截面。黄建新表示,在宏大叙事的《建党伟业》中,人物都是点状的,但在《1921》中,时间缩短了,人物就变成贯穿的了,对人物的刻画是很考验功力的。

同时,在拍《1921》的时候,黄建新他们制作方还引入了国际视野,当时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各方国际势力角逐其中,包括共产国际、法国、日本等等。在黄建新看来,这部电影中共产党成立的国际性是过去同类电影没有表现过的。而在呈现的时候,他们充分融入了《建党伟业》后,这10年解密和发掘出来的各种新史料。

电影首映之后,有一位电影学教授说这是“2021的《1921》”,黄建新说他听了这句话很开心,他就是要拍一部站在2021年看1921年的电影,这里面有新的视野、新的史料、新的解读。

历史片应该把握历史的准确和戏剧的准确

《1921》是一部严肃的红色题材历史片,绝对不能有任何戏说的成分,但这又是一部电影,要好看,要吸引人。如何把握历史准确和戏剧准确这个“度”,这其实也是对电影人的一种挑战。

《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说,他们采取的是“大事拘,小事不拘”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历史学家止步的地方就是戏剧性想象起步的地方。郑大圣说,为了拍片子,他们看了大量历史图片,还找来了一些老影像来看。有一段影像拍的是当时上海海军俱乐部内游泳池的画面,里面除了侍者是中国人之外,其他都是洋人。“当时黄导看了这个影像就说,恍惚间觉得这不是在中国,这个画面就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需要共产党。这就是戏剧性的想象。”

黄建新说,除了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大事件之外,一些“日常性的自然”可以通过想象和艺术性的加工来实现。比如在表现李达和国际代表见面之后的情绪时,他们就设计了李达回忆自己青年时烧日货,结果发现火柴也是日本制造的往事,以此表现主人公悲哀的情绪。

拍一部反映上海的电影

《1921》的制片人任宁说,反映建党的影视剧拍了很多,但《1921》首次将地点聚焦上海。为了拍出100年前上海的真实面貌,他们在车墩影视基地一比一复原了一大、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以及平民女校等重要场景。拍摄的时候正值疫情,剧组克服重重困难,还进入到华尔道夫酒店拍摄了远东第一长吧,到上生新所海军俱乐部旧址拍摄。这些实景拍摄,就是为了让电影更具那个年代上海的质感。

在很多细节上面,剧组也很讲究“上海属性”。任宁说,比如有一场戏是李达、毛泽东他们在弄堂里的一个饭店里吃饭,对于摆上桌的那几盘菜,他们都研究了很久,一定要是那个时候上海人吃的菜。还有一场戏是说一个女革命者搬家,临走时还去拿了一盆栀子花。“上海女孩子嘛,都喜欢在身上别一朵栀子花的。我们就想表现,革命女性也是真实的人物,她们也具有烟火气。”任宁说,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放大,人们可以了解当时上海的城市文化。

主旋律电影也可以加入类型片的元素

《1921》的编剧余曦其实在写剧本的时候时常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这部电影吸引到青年观众。余曦是一个80后编剧,他特别了解青年人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

余曦把《1921》视为一部“任务型电影”,也就是一群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把中共一大给开成了。在人们都知道这个任务的结局的情况下,如何在剧情中加入悬念,加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波折,以此吸引观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突破点还是在对史料的研究上。

余曦把视线瞄准了马林和尼克尔斯基这两个参加中共一大的外国人身上。马林是荷兰人,也是印尼共产党人,而尼克尔斯基则是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来上海帮助召开中共一大的,他参加过苏联红军,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警觉性也很强。余曦就觉得在尼克尔斯基这个人身上就可以加入一些谍战的戏份。

另外,在研究史料的时候,他们拿到了东京警视厅解密的一份电报,这份1921年一大召开前发出的电报明确写了一大的人员、地点和开会时间,这说明日本情报人员对中共一大的召开也很关注。这也为余曦加入谍战成分提供了可能。所以主旋律电影并不仅仅是一本正经地叙事,也可以加入类型片的元素。

这是一部青春的史诗

青年演员王仁君这次在《1921》中扮演毛泽东。他回忆说第一次和黄建新导演见面,黄导就问他会不会跑步。跑步谁不会呢?直到电影开拍,王仁君才知道黄建新导演设计了一场毛泽东跑步的大戏,从南京东路跑到外滩再跑到其他地方,剧中毛泽东穿着免裆裤,裤腿很大,要跑出样子来很是不易。另外,黄建新导演还叮嘱王仁君看一些史料,但是1922年之后的史料不要去看。“他就是担心我把毛泽东后来高瞻远瞩、越来越具有领袖气质的感觉带到青年毛泽东身上。”王仁君说。

黄建新说,他对演员的要求就是“生动”。一大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如果不算董必武和何叔衡这两位年纪稍大的党员,平均年龄还要小,这就是一群青年人,他们用了28年时间改变了一个国度。青年人就应该有青年人的样子,应该有好奇心,应该有身体的律动。所以《1921》中才有三个青年代表一到上海就去大世界看哈哈镜的场景,也就有毛泽东奔跑的场景。

在拍五四运动的时候,黄建新也执意要找大学生来演大学生,“他们眼里有一种青春的东西,这是很多进了社会的人不具有的。这就是一部青春的史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