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上外师生共议“一带一路”
2021-06-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 见习记者 崔子润

“九十多年前,中国丝绸之路考古先驱者黄文弼先生参加了中瑞西北联合考察团,开创了中国丝路学的先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顺利开展,为今天的丝路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现实机遇。”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教授对记者说到。

日前,北大-上外丝路学青年论坛在上海举行。

由北京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上外)、《新丝路学刊》编辑部、太仓市委宣传部、太仓市社科联承办。 

 // 丝路学者 薪火相传 // 

从中国第一支西北科考团从北大红楼出发,到上外丝路学展厅的两支团队的会晤,再到本届北大-上外丝路学青年论坛,这是中国一代代丝路学者人文精神的薪火传承的缩影。秉持“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学术志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中国丝路学青年学者的“北大-上外丝路学青年论坛”将是两所高校强强联合打造学术与战略品牌,在座专家期待两支青年队伍要有学术壮志、学术自信,向世界阐释“一带一路”,践行当代丝路学人的学术使命。早在2019年5月,北大师生代表团就造访上外,致力于双方在学术交流、智库与期刊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务实合作,本次北大-上外丝路学青年论坛正是双方机制化合作的硕果。

两校学者及硕、博士研究生就“‘一带一路’与中东”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双方代表分别从中东国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语言认同、金融中心发展、媒体舆情分析、中国同中东国家的人文交流和能源合作等角度进行发言,深入探讨了中东各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对中东国家进行扎实的基础研究为丝路战略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信息资源。同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等多领域的议题也反映出丝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求得真知 实地考察 // 

论坛的思想交锋和调研的实地考察,体现了丝路学的双核特质,这也是本次论坛的初心。下午,两校师生前往郑和下西洋的起锚点刘家港所在地——江苏太仓市进行考察调研。

丝路溯源,笃行不倦。太仓传因春秋吴王置仓于此而得名,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以太仓和刘家港为起锚地和回航安泊之所,七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两校师生先后参观了太仓市规划展示馆与太仓市博物馆,在未来与历史两个维度上,探寻和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物质与精神遗产在太仓的传承与发展。

两校师生在参访后与太仓市相关专家就“江南文化视域下的太仓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太仓市文联原主席、市郑和研究会学术顾问汪放追溯了“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太仓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剑分享了“太仓与海丝文化遗产”,让大家对海上丝绸之路与江南文化、丝路精神的传承以及“一带一路”与长三角一体化的联系有了更深入地认识。随后,北大、上外师生就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国内外丝路学研究现状等主题进行了发言与讨论。

据悉,由国家文物局等主办的“2021丝绸之路周”将于6月18日-24日在杭州举行。作为线下联动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6月18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以“塑造文明的丝绸之路:和平与文化之路”为主题的“丝路茶坊”现场讲座活动,马丽蓉教授将与伊朗著名丝路学者开展中外丝路学家高端对话。

从北大-上外丝路学论坛,到线下协办“2021丝绸之路周”等学术活动,体现了上外丝路所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学术担当和文化引领。

青年报·青春上海 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