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从封闭大院到开放会客厅,是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
2021-06-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33岁的韩籍华人李文靖最近在“上生·新所”人才公寓申请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作为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总监,她很喜欢约上工作伙伴和朋友来“上生·新所”坐一坐,谈工作、聊聊天。短短3年多,从略显神秘的科研办公大院到开放时尚的文化空间和产业、人才集聚地,“上生·新所”正是上海诸多历史建筑和街区走向“世界会客厅”的缩影。

  //  开放共享,以人为本  //  

“上生所”三个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简称,也代表着这一区域的一段历史。1951年哥伦比亚俱乐部与相邻的孙科故居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接管征用,直到2016年上生所搬迁,这里都是不能对外开放的单位大院。

而如今,这片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的空间通过历史风貌更新改造,为所有人共享。没有人会想到一个生物研究所能如此吸引人——两边的通道被打开给周边的居民,与烟火气十足的生活空间连通;大片的绿地与广场充满阳光的气息。每逢周末,周边的居民经常会到这里散步、购物、聊天、遛娃,慕名而来的游客则在拍照打卡。

共享让历史建筑重新拥有了生命力。修旧如旧后的孙科别墅建筑和哥伦比亚俱乐部作为公共展览空间,成为一个开放的市民客厅和文化艺术场所。

留存的不只有保护建筑。海军俱乐部中的游泳池是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英制马赛克贴面泳池,被巧妙地改造为一个水岸休闲空间。“上生所”时期留存的非保护类工业建筑,没有被推平,而是结合建筑自身的特色赋予新面貌。如麻腮风大楼,保留简洁的现代主义外观和水刷石外墙饰面,立面更迭为落地玻璃窗,底层局部架空并插入全新的“玻璃盒子”空间来满足商业需要。

就连原有的茂盛植物,也在改造之初就被明确了要最大化保护与利用。实地的人工测绘明确了保护树木的位置坐标,保证施工时能够精准避让。如今园区内一片郁郁葱葱,树下的座椅成为人们最喜欢避暑和小歇的地方。

“城市更新最终是对人的关怀。”曾策划过“上生·新所”首展的无样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建筑学博士冯路说。

  //  因地制宜,惜物善用  //  

在冯路看来,城市更新既然区别于早前的大拆大建模式,实际上就意味着“新”和“旧”、“更替”和“保存”的关系。保存的主要意义不在于物质本身,而在于人文价值。

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社区、革命遗址、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最终让人们拥有诗意栖居、浪漫生活的美好家园。

也因此,近年来在上海,一大批工业遗存被剥开了粗粝的外壳,让人触摸到其中深厚的历史情怀;原本老旧杂乱的街区里弄,承载起了丰富的生活业态,成为灵动的创意空间。

杨浦滨江岸线,2019年曾迎接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那些工业遗存——纵横的铁管、生锈的钢板、巨大的齿轮、闲置的厂区,组成了没有边界的开放水岸,一度暮气沉沉的老厂房如今成为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曾经高墙林立、闲人免入的生产型岸线华丽转身为开放共享、绿色人文的生活型岸线。

愚园路的小弄堂里,菜场和文化空间相得益彰,弄堂里有24小时运作的“公共生活新空间”,在近1000平方米的愚园公共市集既能找到最接地气的便民服务,也有吸引年轻人驻足的文化小铺、社区美术馆。

因地制宜,惜物善用,无法复制的优秀老建筑、老街区被创新赋能,在传承文脉的同时,展现出勃勃生机,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这正是上海城市发展中所彰显的都市风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