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同济学子“脑洞大开”,为社区微更新打开新思路
2021-06-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原以为是接待一批到社区“上课”的大学生,但同济大学一群三年级大学生为虹梅社区度身定制的几个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却让虹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晓东眼前一亮。“有的问题我们一直都不知从何下手,现在豁然开朗。虽说是大学生,但各种奇思妙想让我们脑洞大开。”据悉,未来社区还将探索“同济-虹梅”模式的更深层次合作。

而在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王培安看来,这次为期8周的社区之行是青年师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为城市软实力助力的最好方式。

大学生给社区带去微更新的新思路和活力

5月初,来自同济的40余名师生兵分5组,分别以虹梅路街道古美-东兰片区、全州路-上澳塘片区、漕宝路-虹漕路片区为对象,开始了一场微更新设计。

这些设计的点位围绕邻里小汇、绿地雕塑、街角空间、沿街立面、水岸贯通、水上景观、桥下空间、社区生活圈设施完善等方方面面。对于师生们来说挑战不小。

为了防止拍脑袋设计的情况发生,师生们又开展了10余场居民会议、拦截式调研,邀请社区居民、园区白领、街区商户一起来为规划设计出谋划策。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王培安所在的小组负责的是全州路街道的微更新设计。五名同学在实地踩点后每人负责一个点位。他负责的点位目前是一个垃圾转运站,走近甚至能闻到阵阵臭味。调研时恰逢中午,在全州路上守株待兔了半天,也没逮住几位居民。他便来到华悦家园,寻找更多居民获得真实的需求。

一方面,垃圾转运站确实散发着气味,另一方面它客观上又是整个小区转运垃圾必不可少的设施,如何两全让这位00后大学生一度苦思冥想。王培安甚至开始规划,“假设转运站搬走了,我会设计一个咖啡厅。以前这里是臭气,现在是阵阵香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五位同学甚至打算在五个点位上打造五感设计,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让大家感到社区的变化。

虽然一时半会儿要解决这样的难题难度有点高,但街道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这种认真劲所感动,希望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样的创意有望成真。

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调研分析,充分了解居民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这样的态度赢得了虹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晓东的点赞。他吐露说,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没想到却是一次“同济-虹梅”合作模式的首次探索。“同学们很勇敢,好几次拦截式采访,获得了各方的真实诉求。”

吴晓东透露说,此次给出的三个片区虽说是三道“题”,却也是虹梅社区今年真实想要打造的微更新项目,学生们的到来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最后的成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以全州路-上澳塘为例,其建设年代较久远,周边植被虽茂盛,却鲜有居民踏足。在和同学们沟通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因地制宜增设花草科普点,打造休憩交流区,也方便居民开展亲子互动活动。“这个思路是我们之前调研时没想到的,让我们脑洞大开。”吴晓东说。

社区带来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

这不仅仅是大学生对社区的一次贡献,也满足了大学生的教学实践需求。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详规设计课程负责人戴晓晖告诉记者,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结合居民的多元诉求提出创意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社区里与居民沟通互动。“本次教学实践既让师生们了解了普通社区居民对美好未来的诉求,又反映了社区管理者对实施社区微更新操作务实的理性思考,实现了多赢。”

据了解,本次“同济-虹梅”城市社区微更新设计合作为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微更新打开了广阔的空间。邀请未来的城市设计师为社区做设计正是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一个缩影。“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正是软实力的内核。让年轻人参与社区治理,让居民、创客、大学生等群体成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一员,恰好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最好的注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