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地的青春足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冷梅 刘昕璐 周胜洁 范彦萍 刘晶晶 郦亮
“每一次来到红色场馆,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也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这是年轻一代党员普遍的心路感受。在上海各大红色场馆,总能看到这样的青年讲解员、志愿者和参观者,他们满怀热忱、吃透每一个文本,悟透每一条精神,在感受信仰之光的同时,也被这光芒照亮。他们品读革命之艰,真理之甘,那些红色故事与记忆,那些至死不渝的精神,让90后、00后党员更加坚定信仰,奉献赤诚。在聆听中感受、在感悟中传承、在奉献中提升——这是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中共一大纪念馆
志愿者 赵俊宇
在感悟中传承、在奉献中提升
5月22—23日,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现场培训和压力测试的日子,滂沱大雨仿佛在呼应百年前的风起云涌,更激发了志愿者们上岗的精气神和市民争相打卡的热情。
华东理工大学的赵俊宇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看到馆内陈列,除了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仿佛穿透了历史的烟云,看到了那扇木门中走出的13位代表,他们开启了旧时代的中国走向新生的壮阔征程,由此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梦想。
赵俊宇说,自己看到一队身穿民族服装前来参观的藏族小朋友认真专注地看着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赠送队旗的仪式,庄重感人。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位九十多岁高龄、身戴多枚军功章的老党员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行参观,人群中,有观众自发地走向前去,俯身对老爷爷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有你们,才有今天的中国。”人群中响起了阵阵掌声。“我想,这就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先辈最朴素,也是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对外亮相了。在观众引导、秩序维护、咨询互动、特殊群体服务等岗位上,到处可见青春奉献的身影。这个夏天,仅一大纪念馆就有近三百名青年志愿者将接力参与志愿服务,他们分别来自华理、上外、财大、上大、上体、电机等高校。赵俊宇的伙伴们,有新入党的学生党员,有曾在希望小学支教的资深志愿者,还有抗疫期间坚守上海北大门的逆行者和刚刚结束花博会志愿服务的“小白鹭”。
赵俊宇说,站在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的每一天都是洗礼与升华。“我们在聆听中感受、在感悟中传承、在奉献中提升,这就是对赓续红色基因最好的注解。”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讲解员 刘倩
青春的号角正在高昂吹响
“从记事起,我就经常聆听师长和父辈们讲述红色历史故事,深受党内先辈们勇于开辟和大无畏精神的感染。去年夏天,我怀揣着梦想,走出了大学校门,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对红色历史文化极度感兴趣的前提之下,我来到了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有幸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一名讲解员。从此,我的身份和角色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了新的定义。”
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刘倩在给众多参观者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之中,不仅让自己的党性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让她在意义非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热量,不辜负内心深处的红色情结。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生动的党性淬炼。刘倩说道,在老渔阳里2号工作期间,她见识到了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们带给她的精神力量。其中,有年过古稀的老人被子女搀扶着前来回顾红色历史,有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但党员信念坚定的大叔,有尚在校园里接受知识的学生,慕名来红色基地打卡学习……党员先辈们由石库门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之路,他们的红色精神对于现今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所有国人都深知初心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因此回顾来时路的千辛万苦,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名红色基地的正式讲解员,能够有机会诠释发生在老渔阳里2号的历史事迹,在讲解服务中发挥所学所长,传承红色基因和红色记忆,也带给刘倩更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这提高了我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时值建党百年这一辉煌的时间节点,青春的号角正在高昂吹响,相信年轻一代的我们定能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感召之下,坚守初心,筑牢使命,永远跟党走!”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讲解员 杨宁
秉承宣言精神满怀热忱,实干奋进新征程
国福路51号,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于1956年—1977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2018年5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上海市委支持下,学校修缮了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旧居,以“信仰之源”为主题打造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党的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杨宁,是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骄傲于自己有两个身份:既是宣言精神的“讲解员”,同时也是运营工作的“后勤兵”。
新生入学的时候,一场激昂澎湃的校园大师剧《陈望道》,看得杨宁热血沸腾。在此感召和努力下,他成功加入“星火”队。
今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恰是杨宁第一次正式上岗讲解的日子。他接触的第一批听众是上海公安局杨浦分局的人民警察,在开场词中,杨宁讲道:“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公仆精神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鲜明体现。”在之后的每一次讲解前,他都尝试着根据听众特点提前设计好讲解词、融入到这场“思政课”中。大家称赞的“专业”两字,在杨宁看来就是最大的鼓励。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杨宁说,现在,新时代的青年将接过革命先烈的旗帜,继续往前走。正是在“星火”队的讲解和历练,真学和真信,仿佛也如指路明灯一般,让他更加坚定未来投身基层、深入一线工作的决心和信念。
“其实,和我一样的队员有很多,我们中许多人都将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为基层选调生。”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杨宁说,愿秉承着宣言精神,满怀热忱,用一生扎根沃土,在基层这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上燃尽青春,一往无前。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参观者 郭李恒
学好党史,走好当下的路
上海是光荣之城,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作为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诞生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对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李恒而言并不陌生。在研究生刚入学的2019年,他就参观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他知道这次会议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同时,还诞生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
一整面“党章历程墙”也给郭李恒留下深刻印象,“这面墙记录了党章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它告诉我们要铭记誓词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经常对照,自觉践行、矢志不渝”。
历经近半年维护保养,修葺一新的纪念馆在5月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重新开馆。6月25日,郭李恒再次参观了纪念馆。二大会址靠近延安中路一排石库门头建筑八个门洞、16根砖柱及门楣的修复让这名95后党员感受到了石库门的魅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郭李恒深感,学习党史方能感受当年革命先烈们的情怀、责任与担当;走好当下的路,方能将先辈打下的江山发扬光大。“新时代有新机遇、新挑战,要从百年党史中自觉淬炼,高举红色旗帜、永葆初心使命的党性修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中共四大纪念馆
讲解员 丁晓
在这里有着跨时空的交集和共鸣
“出席中共四大的党员代表有陈独秀、彭述之、蔡和森等20人,代表全国各地党员994人。据统计,代表们的平均年龄是29.37岁,相当于一百年前的80后、90后、00后。”这位正在为观众讲解的,是中共四大纪念馆宣教部讲解员丁晓,也是一名90后共产党员。“每当我向观众介绍中共四大代表的时候,特别是现在的80后、90后、00后,他们会听得特别认真,有了跨时空的交集和共鸣。”丁晓说。
讲解员是沟通展馆与观众的桥梁,专业生动的讲解可以使不会说话的陈列和展品变得更加鲜活易懂。然而,在讲解员面对观众看似轻松娓娓道来的背后,却是大段大段专业、严谨的文稿,也是必须攻克的难关。
为此,平日里,丁晓带领大家抓住机会就苦练基本功。厚厚的讲解文稿,一个月内背得滚瓜烂熟;一有空就锻炼发声和口条,学会控制节奏,因人施讲;结合每个人的特点,逐步形成差异化的讲解风格;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增加党史知识储备,讲解时不仅游刃有余,面对观众提问也能从容应对。
什么是合格、到位的讲解?丁晓说:“大家都觉得我们虽不是专业主持,但专业能力上要向主播看齐。”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丁晓也将坚定信仰,坚守情怀,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讲述中共四大故事和上海党的诞生地故事,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青春篇章!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讲解员 周璐
让理想和信念照进青少年心中
1920年春天,陈独秀由北京来到上海,住进老渔阳里2号。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陈独秀指派俞秀松等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等八位平均年龄仅24.5岁的热血青年成为发起人。90后党员周璐2019年来到渔阳里成为讲解员后,最先学习的就是这段历史。
2019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历经8个多月修缮的纪念馆全新亮相,序厅艺术浮雕群像《先驱》,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二楼新增的实物展品《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由俞秀松在建团初期亲手撰写,六个展区里还特别增加了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新渔阳里是共青团的发源地,是许多革命家红色征程的起点。作为讲解员,周璐接待了五湖四海的参观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更有小小少年。她为他们讲述党团史,讲述百年征程的波澜壮阔。
这名出生于军警家庭的90后,因为父亲是党员,所以她大一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大三时成为党员。成为讲解员后,每每穿过渔阳里的石库门弄堂,共产党人的骄傲总是油然而生。在建党百年之际,周璐会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党史、团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为更多青少年讲述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让理想和信念照进更多青少年心中。
▍国歌展示馆
讲解员 李菁茹
让党的光辉历史可看、可感、可阅读
在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荆州路交界处,有一处环境优美的绿地下沉式广场,全国首家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的展馆就坐落于此,也就是青年党员李菁茹所工作的场馆。上世纪30年代,这里曾是进步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该片的主题歌,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在这里,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座雕塑,都能还原岁月的底片,唤起一段红色记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源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能在国歌诞生地讲述国歌的故事,一直以来都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如今又恰逢建党百年,正是需要我们这些青年党员发光发热的时候。”上海市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讲解员李菁茹说。
而从项目运营到场馆讲解,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她作为一名国歌展示馆的讲解员,倍感光荣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场馆里的方寸之间都有过她反复探寻的身影,为的是把握好场馆里每一处的细节和走位;已经滚瓜烂熟的讲解词她依然会细细琢磨,力争每个部分的节奏把控和表现都更上一层楼。
“我希望自己能在保证讲解的专业性和严肃性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和这段历史走得更近了一些。这就需要我在观众的情感与国歌有关的故事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走进国歌、了解国歌背后的故事,体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全国人民在党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伟大精神。”李菁茹表示。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而对于国歌和党的历史的讲解不仅是面向观众的介绍,也是她一次又一次感悟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过程。在她看来,每一次讲解都是精神上的洗礼,也让她更加坚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上海大学校史馆
讲解员 杜璇宇
每次讲解都是一堂生动的课程
“讲解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背稿、接待与表达,每一次的带队讲解对我而言都是一堂生动的课程。”生于1997年的杜璇宇是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研究生,从2019年冬天开始,她就开始在上海大学校史馆内担任讲解员。
“馆内有许多历史故事,随着我们讲得多了,了解得也更深入。”对于老上海大学的历史,她如数家珍。比如老上海大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红色学府”,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英才。上大也是中共上海区委重要的活动据点,当时在上大的共产党员数量占了整个上海市的四分之一之多。“‘五卅运动’中,上大师生以年轻的生命,践行着革命誓言,写下了十分悲壮的一页,这也是后来‘北大酝酿五四精神,上大成就五卅精神’红色记忆的由来。”
杜璇宇说,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她能感受到故事背后的精神。“它并不是难以言喻的,因为它会在你行动的过程中与你融为一体。”溯源往昔,老上海大学发轫于闸北弄堂,迁播于租界僻巷,五年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使其红色学府名声不胫而走。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后,也传承了老上大红色基因,弘扬践行上海城市品格。杜璇宇说,每一次讲解都让她更进一步深刻领悟和理解“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点亮信仰之光,自己也被这光芒所照亮。
▍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副馆长 葛玮
让红色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虽然从虹口区图书馆调到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不过3年时间,但左联会址纪念馆副馆长葛玮已经有13年党龄,是一位年轻的老党员。他告诉记者,每天与左联精神相伴,让他深切地感受到,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八九十年,但左联精神对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葛玮是理工科出身,到左联纪念馆工作之前,其实对左联历史并不太了解,所以他到了纪念馆之后,就拼命研读左联历史。当时纪念馆正在对展陈闭馆升级,经常会请一些专家来开会研究,葛玮就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向专家们请教。
葛玮告诉青年报记者,左联历史给他触动最大的还是左联五烈士的英勇事迹。纪念馆陈列有一件布满弹孔的毛线背心,这是左联五烈士冯铿英勇就义时所穿。葛玮说,今年是建党百年,同时也是左联五烈士在龙华英勇就义90周年。这些烈士牺牲时都很年轻,年纪最大的是柔石,也不过29岁;年纪最小的是殷夫,只有21岁。“他们就义时比我们现在很多青年人都要年轻,却为了革命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他们的家境普遍殷实,却为了信仰,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令人震撼。”
今年是建党百年,风起云涌的历史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人们正在享受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葛玮认为,今天越是过得幸福,越是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巨大牺牲。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应该了解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这样才可能知道未来向何处去。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红色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又新印刷所旧址
建设者 曹澄宇
“永恒的灯塔”照亮青年前进的道路
“永恒的灯塔”——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又新印刷所旧址,是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地。作为永业集团负责又新印刷所平移修缮项目团队的一员,年轻的党员曹澄宇深感无限荣光。她参与了又新印刷所旧址平移加固修缮的整个建设过程。
又新印刷所原来的旧址经过百年风雨,百年历程,房屋渗漏、结构损坏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曹澄宇见证了整个平移前期三个多月的准备,通过一个半月共六次平移,将这幢宝贵的革命遗址移到现在的位置;她见证了平移过程中创新地进行了“华容道”让位,首次运用液压顶移和平板车相结合的施工工艺;她还见证了修缮过程中,工匠们争分夺秒加快修缮进度,从外立面,到木门木窗,到外挑檐口,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最大程度恢复保护建筑设计之初的样子。“在看到这些场景、感受这份震撼的同时,我深入了解现场施工工艺,及时掌握项目成本控制重点难点,提前进行风险识别,注重过程控制,用青春的蓬勃力量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又新印刷所旧址“焕新”后重新开放,作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闪亮的新成员,它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旧址中发生的党史故事。曹澄宇深知,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作为一名青年建设者,一名打磨历史时光的匠人,我有幸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以匠人的双手,呵护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怀揣着革命记忆,升华初心,践行使命,切实展现永业人的初心担当,为上海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冷梅 刘昕璐 周胜洁 范彦萍 刘晶晶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