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座公园点缀上海,“公园城市”提升市民幸福感
2021-07-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一江一河”之后,上海还将建成“一带”。7月14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建平透露,2025年,本市“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届时上海市民拥有的公园将达到1000座以上。到2035年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上海公园城市基本建成。

  千园工程为提升市民幸福感  

“十四五”期间,本市将实施千座公园计划,着力打造“千园”工程,也就是在现有406座公园的基础上,再建600个左右的公园,到2025年,使公园总数达到1000座。

为什么要实施“千园”工程建设?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介绍说,首先是为了提升市民幸福感。通过对标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一流城市,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园的覆盖水平,强化口袋公园的就近服务,营造乡村公园的本土特色,提升开放林地的休闲功能等,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将明显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城市软实力。公园绿地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是城市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的重要体现,是市民可亲近、可参与、可展示的文化空间和休闲去处,通过“千园工程”建设,可以更好彰显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吸引力。

此外,也可提升城园融合度。新一轮的公园建设,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公园城市理念,使公园“溶解”在城市中,通过“公园+”与“+公园”建设,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统一。

近600座公园如何实现?朱心军介绍说,主要有三项举措。重点区域建造城市公园——在“一江一河”区域,将建成世博文化公园、北外滩中央公园、杨浦滨江大桥绿地、闵行紫竹兰香湖绿地等一批公园绿地;在外环绿带上,通过功能提升新建35座城市公园;在五个新城区域,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100公顷左右的“绿心”公园;布局扫盲建造口袋公园——聚焦中心城公园布局盲点问题,主要结合滨水绿化、街头绿地、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口袋公园(街心花园);因地制宜建造乡村公园——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五年内将建成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此外,还将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新建造的近600座公园,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还将会有明显质的提升。”朱心军表示,提升主要表现在落实“四化”要求、加强智慧公园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级、推动公园+文体旅、实现公园免费开放、逐步延时开放以至24小时开放等。

  环城生态公园带分四区建设  

 到2035年,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将基本建成,这一环城生态公园带将如何建设?据邓建平介绍,环带建设将分“环上”“环内”“环外”“五个新城”四个区域,共有11项重点工作。

“环上”以外环绿带功能提升为主。注重功能复合,改造提升已建外环绿带,新增城市公园35座以上,优化拓展14个已建成公园功能;推进外环绿道改建、新建和贯通,建成100公里以上步行道、自行车道兼备、连续贯通的外环绿道;落实“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工作要求,增加彩化、珍贵化植物品种,提升绿化品质,实施“四化”改造500公顷以上。

“环内”稳步推进10个楔形绿地建设。全面建成森兰、碧云、三林和桃浦等四个楔形绿地,新增绿地面积300公顷以上;加快推进北蔡、吴淞、大场、吴淞江、吴中路等五个楔形绿地规划建设,新增绿地面积400公顷以上;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规划建设研究,结合滨江森林公园功能提升,打造吴淞口区域绿色发展示范区。

“环外”有序探索生态间隔带建设。以闵行区吴淞江生态间隔带为试点探索生态间隔带建设政策;有意愿、有条件的相关区启动生态间隔带建设方案研究,注重特色营造、强化布局交融、资源整合,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相互渗透、无界融合的生态公园;注重林水复合、蓝绿共生,系统谋划浦江第一湾区域的生态建设。

“五个新城”一方面以林地建设为核心规划建设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另一方面通过在新城内改建或新建大型公共绿地,建成一批100公顷以上的“绿心”公园。

朱心军介绍了目前进度,根据总体规划,到“十四五”末,“环上”将建成49座以上的城市公园,届时在98公里的外环绿带上,平均每2公里就有一座城市公园。同时包括景观提升、水体体质、硬质铺装、配套建筑、智慧公园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等6个方面的一些提升改造也正在进行中。

  五个新城将打造生态“样板”  

新城将成为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的“样板”。据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介绍,多样的生态空间是新城区别于中心城的重要特质,也是新城吸引人口集聚的重要优势。五个新城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要构筑优于中心城的高品质生态网络空间。坚持蓝绿为底,实现生态惠民,既要凸显生态优势,形成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大生态格局;也要保障民生需求,促进公园绿地服务均等化。

通过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构建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通过建设新城周边的生态廊道,构筑五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加强绿廊贯通。加强新城内部蓝绿骨干网络与周边山水、河湖、林地、耕地等融合渗透,将自然引入新城,将新城融入自然。实现骨干河道两侧和主要湖泊周边公共空间100%贯通,打造“看得见、进得去”的高品质蓝绿走廊。         

保障新城内的绿地空间,构建均衡服务的便民公园绿地系统。五个新城要率先建成公园城市,按照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左右的标准,构建“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便民公园绿地系统。结合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区域公园;各新城内部至少拥有一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大型城市公园,并突显“一城一园一湖”“城水相依”等生态特色,聚焦嘉定远香湖、奉贤金海湖等大型湖泊,打造以湖泊为核心的特色绿化景观空间。同时,完善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等各层次绿地布局。

提升各类生态空间的建设和运营水平,通过精心规划设计达到“质”的提升。强化公园绿地功能的综合性。注重景观设计,挖掘各新城特色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内涵,实现自然与人文交融。注重滨水公共空间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市民可进入、可游憩的高品质生态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