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女校完成修缮布展后首次亮相,再现百年前的“北大暑期旅行团”
2021-07-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漆黑的长夜,博文女校的灯光,那是民族先行者的觉醒之光。100年后的七月,“北大暑期旅行团”重访博文女校,抚今追昔,重走一大路。

今天,博文女校完成修缮布展后首次亮相,迎接的第一波参观者是一群“特殊”青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9位学生组成北大暑期旅行团重访博文女校、一大会址,再现百年前部分一大代表组成“北大暑期旅行团”入住博文女校的情景。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的历史关联以及博文女校前世今生的故事,也由此娓娓道来。

部分中共一大代表

曾以“北大暑期旅行团”名义入住博文女校

距离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仅200余米之遥,有一幢三楼三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石库门住宅建筑,这是太仓路127号(原白尔路389号)。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兴业路76号召开。位于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则成为部分与会代表的临时宿舍。

1921年7月的下半月,这里住进了9位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他们是以“北大暑期旅行团”名义入住的部分中共一大代表。时值盛夏,代表们摇着蒲扇,或各抒己见,或奋笔疾书,直至深夜才休息。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倪兴祥与此行的北大学子们讲述起100年前这栋小楼发生的过往。“当时,女校正值暑假,校舍空置,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安排下,到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的大部分代表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入住这里。代表们在这里召开预备会议,休会期间在这里草拟会议文件,交流、商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中共一大代表们住在博文女校二楼。毛泽东、何叔衡就住在博文女校二楼西厢房,王尽美、邓恩铭住二楼沿街西小间,董必武、陈潭秋同住二楼东厢房,包惠僧、周佛海及刘仁静则住沿马路的东边后半间和中间。至于北京代表张国焘由于来沪筹办一大,来上海最早,另有住处,但开会期间,聊得晚了也偶尔留宿博文女校。

女校当时室内陈设简陋,仅存放着木板床和书桌。除了这里住的代表,其他代表也都住得不远。上海代表李汉俊住在邻近的望志路106号;李达、王会悟夫妇借住于1公里之遥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二楼亭子间;广东代表陈公博则携新婚妻子住在南京路大东旅社。

女杰办学力行进步

自始至终饱含爱国主义底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会址是共同见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实物见证,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倪兴祥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博文女校能成为部分中共一代代表的住宿地方,首先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距离会议召开地很近。第二,女校校长黄绍兰本身就是爱国人士。

原来,这所新式女子学堂,就是黄绍兰1914年主持创办的,她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唯一女弟子。黄兴夫人徐宗汉、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等组成校董会,校址曾先后位于贝勒路、蒲石路、白尔路等地。约在1920年,学校迁至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

在黄绍兰带领下,博文女校师生积极参与各种进步活动。抗战时期,博文女校师生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革命行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博文女校的鲜明政治立场,为国民党所不容。1933年,博文女校因被国民党市党部取消而停办。之后,此房屋成为居民住房。

据介绍,一直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终于可以有条件找寻20多年前党诞生的地方和住宿旧址。中共上海市委也非常重视对中共一大会址及有关建党初期史迹的调查勘实工作。

1950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指派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沈之瑜和宣传部干部杨重光负责中共一大会址及相关革命旧址查勘工作。市公安局安排周佛海遗孀杨淑慧协助查勘。在周佛海之子周幼海帮助下,沈之瑜从周佛海回忆录《往矣集》中查阅到,中共一大代表的住宿地点为博文女校。

杨重光则依据1949年版《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查阅到中共一大代表住宿地点在蒲柏路(今太仓路)。根据线索,杨重光来到太仓路,在附近居民帮助下,最终于1951年4月勘实,太仓路127号为博文女校旧址。

清水墙“熊猫眼”瓦当

百年博文女校芳华再现

195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在寻找到党的一大会址和一大代表临时宿舍以后,房管部门陆续将这里的居民迁出,略加修复。

1959年5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原市政府)把此旧址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勒石纪念。1977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其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博文女校)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入中共一大会址。

2020年11月,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博文女校同时列为重点修缮项目,这也是博文女校近年来最大最彻底的修缮。如今,走进博文女校,全木质石库门已刷上朱红广漆,每一间房间都尽量按百年前原貌复原。窗边天井外,全部修复成当年模样的“熊猫眼”瓦当,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了解到,此次修缮工程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建筑的历史,文物建筑中所涉及的原工艺、原材料均进行详尽地考证与分析,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

比如门把手,是在广东一家工厂定制并纯铜制造后,再用盐酸做旧;房间电灯泡选用最贴近上世纪的样式,特意选用可调节高低款;木窗合页,按照原来的样式,做在窗户外部。

与此同时,修缮团队以文物保护为前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现场的损坏情况进行勘察、检测、分析研究,对外墙裂缝、屋面渗水、木构件被白蚁蛀蚀、排水不畅等诸多安全隐患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方案。

在二楼,复原了代表们住宿房间,并专题陈设《群英汇博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宿舍旧址(博文女校)史迹陈列》,辟出两间展室,展示了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的历史关联以及博文女校前世今生的故事。

新时代青年

奏响“强国有我”的最强音

今天,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9名青年学子身着当年的学生装,身临其境感受百年前的青年是如何怀揣救亡图存的坚定信念、为当时中国找寻出路的。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大三学生甘进洋,作为大学生合唱团的一员有幸参与在鸟巢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目睹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伟大的征程后,让他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的起点油然而生更多敬意和好奇心。“我之前并没有来过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这次能够同样以‘北大暑期旅行团’之名走近这段历史,感到非常开心和激动。”

“这同样令我感到震撼和鼓舞,在艰苦的条件之下,一大代表依然能够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去为坚信的信仰做出奋斗和牺牲。”甘进洋深深感到,对于青年学生党员而言,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自己更要向代表们看齐和学习,努力为国家、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考古文博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李嘉妍是一个在嘉兴南湖边长大的孩子,对中共一大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大三那年,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我从小就听着先烈们的故事长大,今天来到博文女校,更是感到,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这片土地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当时一大代表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建设出如此伟大的政党。带着他们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当寻着先辈的足迹,了解并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李嘉妍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事业中都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奋斗目标,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