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在上海天文馆仰望星辰的女孩
2021-07-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如果宇宙中的粒子数量不是恰好比反粒子多,世界将是一片虚无,或是全由反物质构成。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过低,那么物质无法凝聚形成更大的结构,一切从开始便归于混沌……如果刘程程没有勇气跨考天文学,那今天站在上海天文馆里的,或许就不是这个从大山走出来的女孩。

刘程程觉得家乡很远,孤身来到相隔1700公里的上海工作,每逢佳节倍思亲;却又觉得星星很近,即便它们远在几十、上百光年的宇宙深处,也能日日对话星空、探索宇宙奥秘。

在这座世界最大的天文馆里,有一个女孩正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 从大山走向上海 ◆ 

在四川达州,有个地方叫作渠县。那里有肥沃的田野,连绵的雨水,奔腾的河流。刘程程的父亲是渠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人生哲学是“靠天吃饭”。

巧的是,女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27岁的刘程程是家乡少见的研究生,专业是天体物理,主修的是广义相对论、宇宙学、暗能量的理论与实验观测。父亲是根据时令播种丰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她深耕的是更浩瀚的宇宙、更久远的宇宙演化历史。

刘程程与天文结缘甚早,但真正进入到天文一行,过程颇为曲折。“月有阴晴圆缺”诗歌的熏陶,电视上宇宙纪录片的启蒙,2009年日全食的亲身体验,在她年少的心中播下了天文的种子。

高考结束那会儿,她和大部分考生一样,纠结着报考的专业。“我对天文方面很感兴趣,但不知道该选什么。”家里人也没主意,最后全由她自己拍板——选了地球物理专业。

“那时老家网络不发达,也不知道去哪儿找信息,就冲着名字挑了一个。又是地球,又是物理,听起来和天文差不多嘛。”开学后的课表却让她大跌眼镜。“原来是学石油勘探的,这也太不搭边了吧。”看看身边同学,基本都是“油二代”,未来大概率进入中石油、中石化工作。专业与理想的反差,毕业后工作的怅惘,让她渐渐萌生了跨考天文研究生的念头。

研究生毕业时,她原本就打算从事教育行业,恰逢上海天文馆建设阶段急需用人。在省会城市当老师还是去上海工作?这是少有的与父母意见向左的时刻,最终父母拗不过她,刘程程成为了上海天文馆展示团队的一员。

“工作后,为了跟爸妈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我每次跟爸妈视频电话时,都会夸自己的工作,比如顶级天文馆、平台大、机会多之类的,我妈妈不太相信,一直误以为我是被谁忽悠进了传销组织。”她笑着说。

入职后,科技馆团委书记田家隆去她的家乡政审,对辗转的路程印象颇深,“走进去的辛苦,比不上小姑娘走出来的艰难”

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这样一句话:“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而她也真的从山里一步一步走向上海。

 ◆ 和天文馆一起成长 ◆ 

刘程程坦言,自己毕业时原本就打算从事教育行业,恰逢上海天文馆建设阶段急需用人,便歪打正着地来到这个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在刘程程眼里,自己和天文馆的缘分在很早就定下了。2019年11月,她刚入职就赶上了天文馆展示工程的开工仪式,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

那次仪式意味着,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天文馆土建团队已经建好建筑,并将天文馆建设的接力棒,传到了展示团队手里。“那馆还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子’,到如今已是富有内涵、功能齐全的科普大馆。”

刚接手工作就遇到工程艰巨、人手紧缺现况,刘程程却将它们视为宝贵的锻炼机会。她回忆道,在展示布展阶段,天文馆约有70个大小项目同时进行,但当时天文馆展示工程建设指挥部共三十人左右。浩大的工程,每个人都同时主导并参与好几个项目。

从项目前期的供应商调研、立项,到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再到现在项目的收尾工作,骤然接受那么多项目,她的心里也有些发慌。

这些对于她来说完全是另外的世界,让她终日像海绵一样吸收学习。 “入职没多久,须快速进入角色。”刘程程说。当时的她,在带教师父的帮助下突击学习。“最大的获益是明白了把握时间节点、质量管控对于项目的重要性。”

好天气的傍晚,她和同事们常被阳光照得纷纷抬头仰望窗外。太阳塔和大型天文望远镜正矗立在窗下,临港的天空是粉色的,夕阳燃烧着。

 ◆ 天文馆里的青春身影 ◆ 

这段参与项目的经历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一个成熟的科普产品,背后是需要耗费人力、时间细细打磨。“比如中英文编写每一个展品的解说词条,光一个词条,一篇文稿就要经过10个版本的撰写,不停地修改。”

小组成员风格各异却十分默契,每个人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提出意见,一起修改词条。她开始掰着手指数:“比如林老师和我负责天文内容的科学性、鑫楠把握语言的逻辑通畅、王晨考虑文稿的可读性和科普性、项目负责人杜芝茂则统一意见……光一个词条可能就要讨论半个多小时。”

作为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的一员,她知道这份工作既不能用数据计算,也不能用公式推导,只能靠大家用语言和文字,用最显明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听众。这份传递,让她觉得责任重大。“和大家在一起,我乐此不疲。”

疫情居家办公期间,教育小组讨论会被安排在了晚上10点。组里有人懂教育,有人懂天文,又都是年轻人,聊起来有劲,也不觉得犯困,不知不觉就讨论到了凌晨。她和同事又是室友,经常深夜卧谈。

有一天碰到邻居,对方好奇地问:“你们的工作是不是搞什么培训呀?为什么每天晚上都在深夜讲课?”她和室友才恍然大悟,原来房间的隔音效果这么不好。

7月17日,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正式开馆,嫦娥五号带回的部分月壤也正式入馆。开馆期间,刘程程和其他天文馆员工都忙得脚不沾地,却浑身散发着激动与自豪。

 ◆ 喜欢上海的理由 ◆ 

四川达州的县城到上海,一共1700公里。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能达到1亿5千万公里。透过刘程程的经历我们能看到,在这两段距离中,梦想与现实共存,不再遥不可及。

未到上海之前,她在都市影视剧里常常能够看到上海的亮丽身影,上海有着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一代代年轻人奋力打拼,最终扎根成为新上海人。“发展速度快、平台大,在这里我能够拓展视野、提升技能。”她列举了几个上海吸引她的理由。近两年在上海的生活体验,也让她深切感受到上海交通和生活的便利。“无论市内地铁、高铁还是飞机,覆盖地域广、班次很多。”

“来到上海之后,我切实地感受到她的魅力。”她说,上海有着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很多行业的龙头都聚集在上海,在做天文馆展项时能够找到很多优秀的供应商一起合作。

2020年11月,天文馆新招了一批员工,建设的队伍开始壮大了起来,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应届生。新年期间,上海科技馆团委推出了“我在上海挺好的”主题文化月,“科普青春•别YOUNG牛”系列活动,让无法回老家过年的青年人一起相约过年。一起做饭、吃饺子、跨新年、开车去洋山深水港郊游,这个新年她一点也不觉得孤独。“我们在山头远眺东海,惊叹轮船的庞大,感慨港口忙碌的壮观景象、全自动化的高科技技术。”她回忆道,大家一路沿着山路,欣赏洋山港的美景,聆听先人留下的传说,拍照留念、相互打趣,留下一段难忘的经历。

除了天文,刘程程还是一个博物馆爱好者,上海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让她目不暇接。她特意连续两年办了文艺卡,把卡内一半的博物馆或景点都逛过了。“太满足了!”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去打卡上海的话剧。

“我何其荣幸,能站在这里。这座城市接纳了这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必将激荡出新的活力。”她对此深信不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