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人类如何留住这一来自长江的“微笑”?
2021-07-31 上海

刘晶晶/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突起的前额短而阔,一双圆圆的眼睛,嘴巴的弧线让它看上去永远像是在微笑。这就是长江江豚。7月31日下午,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上,被称作“豚爸爸”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先锋研究员透露,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长江江豚数量大约有1012头,而在1991年第一次调查时,这一数字还是2850。 

  数量已经比野生大熊猫还稀少  

张先锋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种。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前后对长江进行了18次生态考察,考察结果显示,截止到1991年,长江江豚共计约2850头,然而从2009年开始,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年下降率达到了13.73%,并且呈现出了加速下降的趋势。“五年一次调查,最新一次2017年的调查显示,目前长江江豚的数量已经降至1012头,这意味着它们的数量已经比野生大熊猫还要稀少。”张先锋透露。

张先锋长期从事长江江豚生态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他说,目前长江江豚的生态可以用两句话概括:“野外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濒危状况并未根本扭转。”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长江江豚的保护,主要是进行迁地保护。张先锋告诉记者,目前有4个“半自然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基地,共有约150头江豚。今年4月份的调查显示,湖北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已有101头江豚。此外还有湖北和湖南交界、安徽安庆江段西江以及安徽铜陵的保护区。“这4个保护区的江豚繁衍趋势是上升的,每年大约增加8%~10%。”

  人类活动影响了鱼儿们的生活  

徐军

人类活动影响鱼儿们的生活。这场大讲坛的另一位主讲人徐军研究员曾参与过评估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鱼类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最终被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选用并发表。在讲座中,徐军从曾经长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说起,介绍了中华鲟、白鲟、长江鲥鱼、胭脂鱼等长江特有珍稀鱼类,以及半个世纪前丰富的长江经济鱼类资源。但近年来长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竟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           

肆意捕捞、船只频繁、污染严重,包括水利工程、挖沙等工程都可能影响到长江江豚等长江生物的生活环境。就好像中华鲟,有6个年头没有监测到野外繁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产卵场被破坏。

“中华鲟传统繁殖的地方是在金沙江段,产了卵随着江水一边漂流一边孵化,几十个小时就变成一条小鱼,小鱼慢慢在长江里继续漂继续长,大概长到30公分左右,从长江口到海域里去了。10多年以后从崇明岛溯河回到金沙江老家去繁殖。”徐军说,如今,适合产卵的水域生态被破坏了。“这样的人类活动,我们总结为:人进鱼退,人进生态退,人跟鱼争空间,人跟鱼争食物,导致了这些野生动物减少,甚至灭绝。”

“有人这么比喻,长江像小长假时期的高速公路,江豚就像高速公路车流缝隙中一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如果这个时候不赶紧把它救起来,它就面临着非常大的危险。”张先锋这样表示。   

  下一步要扩大迁地保护规模  

近年来,保护和拯救行动也在积极进行。今年1月1日起,长江全面禁渔。“这的确是好事,大家都看到了,我们也感受到了。长江的环境的确在改变。长江十年禁渔,拯救的不止是鱼,更是救人。为了恢复长江生态,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张先锋表示,下一步长江江豚的保护,还是要继续增加迁地保护的数量,扩大迁地保护种群规模。

虽然有一些动物保护社团对于半自然迁地有不同看法,但在他看来,保护基地除了没那么多船只以外,水质、生态都和自然状态的江水没区别。他认为:江豚的保护目前就是休养生息,别去干扰它。“这个是我们的新认识,也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争论得出的结论。”

记者了解到,上海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设中,将增设江豚保育馆,主要用于江豚及其他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研究。今年5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中,共有19头江豚被迁往天鹅洲科研基地、何王庙故道等区域。其中,还有6头江豚被迁往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人工繁育基地,以探索多种形式的迁地保护。

据悉,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主办,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承办。目前已举办167场,邀请到344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逾三万名听众到现场聆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