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往无前·新征程|疫情下不“停摆”的妇产科男医生
2021-08-15 上海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十四五”时期,上海卫生健康发展有“三个总体目标”:建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实现这三个目标,自然离不开一批批医务工作者们的付出与坚守。尤其在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的前提下,他们还在坚守,而他们,同时也踏上新征程!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即日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医’往无前·新征程”系列报道。记者走近不同岗位的医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初心。不忘医者初心,践行医者使命,致敬最可爱可敬的医师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他叫邹刚,是一名胎儿医学和产前诊断医生,要同时为孕产妇以及她们腹中的胎儿看病;他叫陶伟民,是一名ICU医生,需要时刻守护重症患者的安全……

他们工作的医院,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下简称一妇婴)。上海每出生5-6个新生儿,就有一个在一妇婴出生,因此医院被市民们亲切称为“上海大摇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里的工作从未“停摆”过。“虽然我们没有奔赴武汉前线,没有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第一线,但我们不分日夜地坚守在每一道抗疫防线,为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保驾护航。”一妇婴团队说。展望未来,这份初心也将永不变!

 // 疫情下,为生命奔跑从不停歇 // 

采访邹刚时,他刚帮两位孕妇肚子里的宝宝看了“病”,一个是胎儿贫血,一个是双胎输血综合征,都是罕见的疾病,需要尽快宫内手术治疗。

“有些慢性病可以等等看,但是腹中的胎儿生病了,等不起,胎儿贫血或者双胎输血综合征都是胎儿的急重症,不及时治疗,胎儿可能很快就会宫内夭折。”入行多年的邹刚至今都觉得胎儿医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能带给人无限的成就感。一妇婴胎儿医学科&产前诊断中心是全国首批、上海首家由政府批准挂牌的上海市级产前诊断中心,在国内率先规范、成熟地开展了多项宫内治疗新技术。作为团队的重要成员,邹刚是科室里为数不多的一名妇产科男医生。

2020年3月,国内新冠疫情相对严峻,怀孕22周的外地患者王女士在当地产检发现胎儿水肿,由于孕妇为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之前有过两次怀孕中期胎儿水肿胎死宫内的病史,当地医院高度怀疑胎儿贫血。这是因为孕妇为稀有血型,胎儿和母体血型不合致使胎儿的红细胞被母体内的抗体破坏,导致胎儿严重贫血、水肿,很快发生胎儿心衰死亡。几经努力,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进行精准预约,王女士终于联系上了一妇婴胎儿医学科。完成了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核酸检测后,她走进了邹刚医生的诊室。

“B超检查发现,王女士怀的宝宝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腹水和皮肤水肿,胎儿贫血很严重,必须马上治疗。”邹刚告诉记者,对于这种免疫性贫血最好的方案是给胎儿宫内输血,出生后再经过治疗黄疸、换血这一关,孩子的远期预后很好。王女士和全家反复斟酌后,决定接受胎儿宫内输血术。

帮胎儿做手术,是一门精细活。22周的小胎儿估重不到1斤,给这么小的胎儿输血,可以说是“针尖上的舞者”。在疫情用血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一妇婴胎儿医学科向上海市血液中心申请了特制的红细胞压积80%的RH阴性血。面对命悬一线的胎儿,所有的绿色通道都被打通。第二天,邹刚医生就为王女士做了手术。术后第二天,胎儿的脑中PSV指标降到正常范围;术后第4天,胎儿水肿完全消失。

“这种疾病由于母体存在抗体,之后每隔2-3周,这个妈妈都要接受一次宫内输血。”在邹刚亲自主刀接生下,这位妈妈35周多生出一个可爱的宝宝。邹刚说,疫情笼罩的日子里,这一声清脆的新生命的啼哭,让他感觉满血复活,继续与病魔作战,为生命奔跑。

 // 温暖的“搀扶”,始终没有停下 // 

迎接新生命,总是让人格外感动。选择从一家综合性大医院的ICU来到妇产科专科医院工作,陶伟民觉得新生命带来的意义特别不一样。

“ICU治疗就像在走独木桥,危重病人在桥上很努力地走着,我们医生在左边搀着她,家属则在右面扶着她,必须是我们三方一起配合,最后才能够让病人走到胜利的彼岸。”说起自己的工作,陶伟民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即便是疫情反复的时候,这里的“搀扶”始终没有停下过。

80后陶伟民是个天性乐观的男生,但每当他穿上白大褂,就会感到自己身上有着沉甸甸的责任。作为ICU和麻醉科的医生,他常常感觉自己像在刀尖上行走。

在陶伟民的执业生涯中,时常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他至今记得,几年前一妇婴接诊过的一名重症产妇。病人病情危急,医院动员了几乎所有科室的力量,并联手上海其他3家医院的专家紧急救治。经40名医护人员数十个小时的忙碌,输血53袋,将产妇从“鬼门关”拉回。后续在ICU监护治疗期间,产妇又经历了多脏器损伤等并发症,陶伟民和同事们日夜守护,精心处理,终于让患者顺利康复。陶伟民还记得,在产妇病情稳定,能够跟医护人员及家属对话时,她第一句话说的是“谢谢”。这位产妇说,迷迷糊糊中她一直听到身边很多医护在奔跑的声音,还有人不停在和她说“加油,一定没事的”。

产妇的这句“谢谢”,让陶伟民愈发清晰地感悟到医生这份职业的意义所在。而患者对于医务人员仁术之外仁心的认同和赞赏,让他更加懂得“医病更要医心”这句话的含义。“温暖是一种力量。医务人员付出真诚的关爱和周到的呵护,患者是能够用心体会到的。”

 // 守护初心,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 

再忙碌,也改变不了陶伟民从医的初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工作十多年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去做公益,给青少年培训急救知识,给市民送去健康科普知识。一妇婴在之前两年连续举办了医院开放日活动,走近医生、走近医学的中学生们都对陶伟民这位阳光型“大哥哥”印象深刻,对于他主持的CPR(心肺复苏)培训给予好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我们医务人员许下的誓言。目前,疫情防控不能松,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要做好孕产妇的心理疏导工作,隔离病毒但隔离不了爱。”除了门诊、手术室,邹刚和胎儿医学科的同事们还在线上忙碌着,一方面通过一妇婴牵头成立的胎儿宫内治疗全国协作网络,尽量让需要的孕产妇得以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焦虑的患者答疑解惑。

这样特殊的时期里,每一个小生命的降临,都给大家带来了喜悦和希望。正是这种喜悦和希望,促使着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在一线,为每一位孕产妇和宝宝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5月底,国家出台“三孩”政策。保障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落实三级预防措施……这些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的实事,是邹刚、陶伟民等妇产科医生团队肩负的重要使命。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他们站在新的起点,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守临床岗位和抗疫一线,全力守护妇女儿童的健康,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 寄语青年医师 == 

>>>  邹刚:

作为青年医师,要有梦想、有勇气、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做一个有热情、有温度的善良医者,你们将是祖国和人民健康的忠实保卫者。

>>>  陶伟民:

医路漫漫,布满荆棘。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想借用中国经典中的四句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最后祝大家医师节快乐,让我们一起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