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队出征!
2021-08-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文 吴恺/图、视频(除署名外)

8月16日上午,第24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队出征,这批志愿者共24名,他们将前往云南开展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今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也是赴滇项目开展的第24年。在出发前,多位志愿者向记者纷纷介绍自己参加赴滇计划的初心:在各个岗位切实做到扎根基层,贡献青春力量,放飞青春梦想,用半年时间成就一生难忘记忆。

 // 整装出发 //

乡村振兴当先锋

据悉,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计划从1998年起实施至去年年底,23年来共有535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志愿者,以“接力”的方式,一批批奔赴云南基层一线,开展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业科技、青年工作、基层治理等工作。

本次赴滇志愿者招募工作得到了各区、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有24名青年志愿者脱颖而出。志愿者平均年龄29岁,其中医务人员3名、教师1名、农技人员4名、青年工作及基层治理工作人员16名;党员6名,共青团员13名,党团员占比为80%。他们将前往云南省楚雄、红河、普洱、西双版纳、保山、迪庆等州市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业科技、青年工作、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从原来的“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再到现在的“助力乡村振兴”,志愿者们以“上海水平”“上海精神”让“上海志愿者”的称号赢得了广泛认可,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深化沪滇合作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云南那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很多从云南回来的志愿者都说,他们是用了半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

 // 接力闺蜜 //

绽放志愿青春

蔡燕萍(左)和朋友张琼(右)。受访者/图

“我的闺蜜张琼是第21批的赴滇青年志愿者,受到她的影响,我今年接过志愿服务接力棒,继续去云南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蔡燕萍热情地说。

蔡燕萍是金山区亭林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一名一线执法队员。她出生于金山区, 自幼就对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热爱;从华东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立刻参加了国家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在金山本地做了2年志愿者;接着通过考试成为当地的村委会主任助理,在村委会工作了一年;此后考入金山区亭林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继续奋战在基层。

小蔡口中的闺蜜张琼,学的是动物医学,是畜牧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张琼奔赴云南担任志愿者后,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在彩云之巅的点点滴滴:除了日常工作外,张琼还为贫苦孩子募捐冬衣,点亮“微心愿”,给家境困苦的孩子筹集生活学习用品……通过张琼的朋友圈,小蔡更加了解了云南的情况,为当地孩子的艰苦生活吃惊心疼之余,也忍不住想着自己能为那里做些什么。今年,小蔡义无反顾地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赴滇服务接力计划,并最终通过选拔并被组织安排前往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开展为期6个月的志愿服务工作。

一只行李箱和一只登机箱,就是这个爽朗的姑娘未来半年的行李,比起生活方面的准备,小蔡更关心的是未来如何开展工作:“尽快适应西双版纳当地风俗习惯,主动融入当地生活,服从当地政府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安排,转变自身角色,以主人翁的精神面貌融入新的工作……”小蔡认真地起草自己的《赴滇工作设想》,面对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工作,她既有忐忑情绪,更有充满挑战的激情。“有父母和单位小伙伴们做后盾,我将全力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用自己的努力,服务当地居民百姓,展现上海青年风采。”

 // 深化合作 //

分享上海好故事

何莹。受访者/图

《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马克思的20个瞬间》《强起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 成就上海》《新长征 新作为》……如今虽在暑假假期,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何莹于上周五清晨7点多就赶往学校,从学校搜集整理出这些书籍,满意地点点头,“这都是我为云南的小伙伴们准备的。我会将上海故事、上海经验、上海实践、上海制度分享给云南的小伙伴”

最近备受青年喜爱的《给90后讲讲马克思》《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就是何莹老师与团队们的心血结晶。“成为一名赴滇或援藏的志愿者一直是我的心愿。”何莹告诉记者,她的爱人曾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爱人的那段援疆志愿经历,令她颇为神往。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们集体致献词,最后一句誓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让何莹心潮澎湃,她果断响应“赴滇志愿者”的招募令,并成功入选,被组织安排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党政办服务,并担任第24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队队长。

出发前几天,她反复查阅当地基本情况,思考当地党政办可能需要自己做什么,自己能为当地带去什么,踌躇满志地计划着未来半年的工作。何老师精心准备的那5本书,都是党校老师们的理论成果,包含不少上海经验、上海案例,其中有两本还是何老师亲自参与撰写。“在脚踏实地的实干中让理想开花,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剧中人与剧作者,把小我的理想和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心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文 吴恺/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