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染出生活美学的那一抹靛蓝
2021-08-22 生活

柳玉成设计了不少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现代纹饰。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蓝印花布总能舒卷江南的乡愁,只用蓝白两色的纹饰就能索解生活的斑斓。那一抹浸染着质朴审美的蓝色印花布在嘉定安亭又称“药斑布”,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药斑布传承人柳玉成的巧手下,这个蓝白色的梦又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于田间地头走进现代生活  

在位于久光百货二楼的玻璃房中,柳玉成与徒弟,以及几个同样精通手工技艺的小姐妹们,共同为久光慈善月的非遗主题活动搭建了一方靛蓝色的天地。一路从热闹商区穿行而来,进门后瞬间感觉眼前的世界被滤色,唯独留下蓝白相间的视觉体验,心也随之静下来。正巧赶上滂沱大雨,店内零星顾客也默契地以窃窃私语来守护这一片突然降临的宁静氛围。

柳玉成的一个小姐妹冒雨前来送刚做完的小饰品,用药斑布缝制而成的小鱼、粽子、花朵等挂饰是店里的抢手货,甚至有很多作品是灵光乍现的产物,所以只此一件。由于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赶不上受欢迎的销售速度,已经断货了好几天,刚摆上柜面,就立马吸引了原本在等雨停的顾客的注意。

扩大药斑布的传统使用范围,全方位转化为衣食住行的载体,让这门技艺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是不少传承人之间不约而同的默契。柳玉成的药斑布非遗文创品牌“玉成蓝”,也是上海大学上海公共艺术协调创新中心孵化非遗+项目成果,不断向量产开拓。在柳玉成的这间临时店铺里,除了饰品、扇子、万花筒等实用又可把玩的小物件以外,包袋、衣服等大面积的产品更需要观照现代生活的习惯,从细节之处表现今人的情趣,方能平衡在传承和创新之间,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这一传统事物。

“以前光是展示和教学,好像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做成商品才能真正走进生活。”据柳玉成介绍,店内一件与潮牌联名的T恤备受年轻人青睐,前一天有人一下子买了四件。T恤左上方的口袋是由药斑布缝制,分别为消费者们创建了传统纹饰和现代纹饰的选择,也由于药斑布的手工属性,不存在两件图案一模一样的衣服,恰巧迎合了年轻人想要独一无二的小心思。

用药斑布与五金、木柄等当今流行的配件制成的包袋,扑面而来的时尚感仿佛有着摄人心魄的美感体验。柳玉成拿起其中一个手提袋,笑称这个包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断断续续做了一年,甚至有点舍不得卖,但其实早已被自己也做手工艺的懂行顾客订走了,“顾客答应我再放几天用于展览”。

药斑布从田间走向生活的秀场,儿童们也成为了秀场的小模特。

  小心尝试,大胆突破  

“庆幸非遗遇上了好时代,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市场切入点,让非遗走进生活。”柳玉成的徒弟宋俏冰正说着,转身拿出柳玉成的得意之作《千古常青》。布面上枝繁叶茂的盛景描绘的是被誉为“上海第一树”的古银杏树,这棵树在安亭扎根了1200多年,是嘉定历史的见证者。这幅作品是药斑布这一非遗技艺与历史题材的完美碰撞,被当作嘉定文化的展示品,不断涌现在多种多样的区域交流场合。

把药斑布渗透进生活,同时也将生活场景跃然于药斑布之上,柳玉成对于生活的灵活表现,都建立在尊重药斑布的艺术语言之上。“药斑布的图案是块状的,它不像蜡染一样可以画很长的线条,达不到那么精细,但它是蓝白分明的。”因此,药斑布多用点来表现,常以七点梅为基础,形似猫爪的形状让它有个可爱的别名——猫爪花布。

非遗显然不会以大破大立来展现艺术新貌,柳玉成在琢磨和设计现代纹饰之时,也要兼顾技艺的要求。在设计图案和制版刻版的工序中,运用的是剪纸技艺。“剪纸一般多见月牙形、柳叶形和锯齿形,但染布不太用锯齿形,锯齿形容易翘版。”因此在创作图案的很多时候,她特意加宽,从而留足空间。最近她在创作一幅一米长的敦煌题材作品,“壁画上的人物手很纤细,虽然我已经很小心了,但在刻版时一不小心就断了,只能重新来一遍,太心疼了,不过这也是在突破局限,再慢慢总结经验”。

  闲不住的“杂家”  

柳玉成自称是“杂家”,捏黏土、扎染、剪纸等多种技艺融会贯通以后,十年磨一剑才成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是闲不住的”,她回忆起去年因为疫情在外地被隔离的两周,由于身边没手工材料,快递又送不到,眼看自己的裙子正好比较长,立马把下摆撕了一圈,最后用撕下来的布条开发了葫芦香囊产品。

现在,她一个月要至少上四五十节药斑布的手工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太开心了,上课时也不觉得累,感觉自己充满精神”。药斑布是通过花版泥浆防染并用靛蓝染料染制的纺织品,就地取材于安亭随处可见的蓼蓝草,肇始于唐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随着近些年环保之风兴起,植物染料又重回视野,因此感兴趣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柳玉成说:“现在上海的染坊已经消失了,我们等于在重拾技艺。”

非遗小传人们在愉快地做药斑布染色。

在街道的精心组织下,通常来自十几个社区的几百人一起上网课。柳玉成早已完善了教材体系,“技艺入门不难,但需要沉下心来才能做精”,在她的教学推动下,药斑布成了不少残疾居民的谋生工具,极大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制作药斑布需要五道工序,即制作染料、画图设计、制版刻版、刮浆染色、清洗晾晒,这些在二年级的孩子手中也能有条不紊进行。柳玉成在安师附小专门收了非遗小传人,她把染缸搬进学校,从画画设计图案、刻版开始,用黄豆粉和石灰粉调成防染糊染涂抹在坯布上,再调和蓼蓝草和石灰形成靛泥,再用靛泥建缸、发酵、开染,最后刮糊、清洗晾晒,整个过程都由这些小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穿上自己亲手做的衣服,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而他们的80后妈妈们自己都没怎么摸过针线,看到孩子自己把掉了的扣子缝起来,大吃一惊:谁教你的?孩子回答:柳老师。柳玉成就这样把自己的“杂家”本领也充分运用在非遗传承教学之中。

青年报见习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