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花名》到《上海谣》,如何让上海民歌留住乡愁?
2021-08-2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预赛在今天青浦区文化馆启动。无论是根据民间小调改编的《天涯歌女》,还是一问一答式的《问花名》,抑或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上海谣》,观众猛然间发现,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竟然也有这么丰富的江南民歌资源。主办方告诉记者,现在上海提出要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其中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发掘整体推动上海民歌艺术,正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次努力。

  激发民歌的传续和创作  

作为江南的一部分,上海一直就是江南民歌的重镇。上海民歌是江南民歌的一个分支,很多江南民歌也在上海流传很广。尽管上海民歌不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强烈的风格,但江南的人文地域、风土人情赋予上海民歌清丽柔婉、细腻平朴的特性。上海民歌可以分为劳动号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调、儿歌和吟唱等。民俗学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土有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状下,田山歌这一类的传统音乐想要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举行江南民歌大赛,激发民歌的传续和创作,这也是上海市民文化节举行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

本次预选赛主要由青浦区及社会通道选送的27首歌曲参与角逐,这些歌曲包括“传统民歌”如《问花名》《救枯苗》等,这些歌也被称为原生民歌,是千百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自发地口头即兴编唱,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民间歌曲。还有“新编民歌”如《对鸟》《月儿弯弯照九州》《茉莉花》《天涯歌女》等,它是传统民歌的新唱新编,亦即老歌新唱。体现了民歌未来希望的“创作民歌”如《青龙古韵》《家乡水》《我伲家乡实在美》《江南的模样》《上海谣》《阿婆茶》等,是由专业作曲家以传统民歌旋律音调、音色音响、美学趣味和文化精神为创作素材,运用现当代作曲技术手法创作的具有民歌风格的原创声乐作品,是中国民歌在当代的再创造与新的诠释。“我们鼓励各地尽量选送带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民歌。”主办方介绍。其它各区将直接通过本区选送选手参与9月份举行的决赛,金山、崇明、浦东、奉贤等区都推送的各具特色的民歌。

  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  

此次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由青浦区主办,也是众望所归。江南民歌在浸润着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青浦有着深厚的底蕴,青浦田(山)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浦区正在着力打造最江南、高颜值、创新核的青浦新城,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落户”青浦区,扩展了其着力打造的江南名片品牌内涵。本次大赛,青浦的朱家角镇选送了本土原生态田歌《问花名》及原创民歌《阿婆茶》参赛。据朱家角文体中心主任钟建军介绍,朱家角是青浦田(山)歌的传承镇之一,镇里有支一二十人的田山歌的创作团队,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也将田(山)歌送入校园。今年的原创民歌《淀山湖畔好风光》还获得市群文新人新作优秀奖。近年来,他们集中力量首创大型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并与其它几个传承基地一道,将原生态田山歌的唱词记录下来,出版了青浦田山歌歌词集。将九位传承人(其中两位已过世)的唱腔录成视频,加以保存。

主办方希望让更多人听到上海民歌美好的模样,使上海民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传播。让上海人听得到上海的声音,留得住上海的乡愁。“它可以是歌,可以是纯音乐,也可以是音乐剧、交响乐,只要你把这些民歌元素渗透进去,让所有人都接受了,上海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上海市群艺馆音乐指导宋频平说。

据悉,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拟联合各方成立上海民歌传承保护基地,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上海民歌。通过建立民歌传承保护基地,进一步梳理上海的民歌资源,拓展民歌生存发展的空间,使其真正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