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开学|中小学心理课怎么上?情景剧、诗歌朗诵、乐高创意都蕴含心理健康教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已经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课、心理讲座、同伴互助、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共同扶持孩子健康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让温柔的正能量和感情浸润学生心间,沪上不少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多元的形式,丰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长期获益。
【同济中学】
在心理情景剧里谈烦恼、聊青春
诗歌、乐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严厉的班主任、新来的心理课老师、众人眼中的尖子生、被妈妈紧紧保护的“妈宝”、神经高度紧张的高中生家长……每个都带着鲜明的“标签”,他们聚到一起会是怎样一台戏?能擦出什么火花?在同济中学高一年级的一次心理课上,同学们就看了这样一出戏——一个小时内,6位演员上演了师生关系、母女隔阂、同学情谊、学业压力、朦胧情愫的激荡起伏。台下小观众们随着剧情时而沉默,时而捧腹,互动环节争相发言。
看完演出后,有同学表示,剧情跟自己想的差不多,“以前我也有学习压力,后来想通了,要积极面对和沟通,老师和家长都很想帮助、引导我。这剧看起来很有同感,像在说我的经历”。
这种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同济中学并不少见,作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同济中学始终在寻找心理特色新的生长点,进一步做强心理特色。除了尝试心理情景剧,诗歌、乐高积木等也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我们的创意课程中有乐高创意和诗歌创意课,都是坚持了好多年的。”同济中学校长姚玉清介绍说,提到乐高,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同济中学却是将乐高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主要关注学生在搭建乐高积木时的心理状态,比如搭建过程中肯定会有失败,从失败到成功应该怎么看待。同时,在评价方式上,也不仅仅是看学生完成一个作品,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评价的维度涉及多方面,让每一位学生总能在某一个方面得到相应的肯定,以此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
诗歌创意课则是将诗歌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而且每个年级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高一年级侧重于朗诵,关注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自信心的确立,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心理变化;高二年级侧重写诗,利用到学农基地进行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农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对农村生活的感受创作成诗歌,学校汇编成诗集,每年编印成册。“一方面,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内心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诗集发到他们手上,他们也会有种成就感。”姚玉清说,高三年级则主要侧重于诗歌鉴赏,可以让紧张的高三生活有些诗情画意,同时,也结合高考诗歌鉴赏要求,在学生学习能力上有所提升。
打造心理特色课程群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多年来,同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优势浸润了办学各方面。姚玉清介绍说,按照原先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同济中学打造了与这三大类课程相结合的心理特色课程群。其中,基础型课程,主要是在学科教学方面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拓展型课程方面,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灵体操”和“同济幸福”两门课程;高二、高三年级则开设“同济生涯”课程,其中,高二年级侧重职业体验、生涯规划方面,高三年级主要是减压指导。同时,拓展型课程还有乐高、诗歌等创意课程以及社团课程。而研究型课程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的研究课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做一些课题研究。“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都只在高一年级开设,我们高二也是排进课表的,高三主要采用专题教育形式来上。”
姚玉清表示,2020年“双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后,同济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我们把课程统整成了‘同心课程群’,主要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她介绍说,国家课程就是之前三类课程中的基础型课程,主要是积极心理学在学科方面的渗透;校本课程就是整合了原先的拓展型课程,“包括了同济幸福课、生涯课、创意课、社团课以及我们今年力推的医心融合课”。
连续多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使得心理特色课程群已成为同济中学的一个品牌。姚玉清透露,这些年心理特色课程群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非常喜欢上心理课,精神面貌阳光积极、充满正能量,老师则以厚德、博学、精研、乐群为发展目标,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今后学校将努力开发出更多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和活动,继续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
把绘本故事引入心理课
让同伴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让我们带着一颗慧心,多多发现我们眼中的美好,用一声真诚的赞许,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欣赏他人,给予他们温暖……今年心理活动月期间,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的青年班主任黄蕾老师设计了一堂以“我眼中的美好”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针对学生们在生活中较少获得同伴对自己赞美、欣赏的现象,她通过“欣赏他人,看到自己”“欣赏他人,带来改变”“欣赏他人,积极表达”三大环节展开教学。
整堂课中,黄老师通过让学生聆听绘本,从中体会到要带着一颗慧心去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和学生共同提炼出“LAE”欣赏法,即运用自己积极的语言、温暖的行动和真诚的表情去夸赞、欣赏同伴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习得方法,传递温暖,从而让同伴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堂课的亮点就是把绘本故事引入了心理课,从绘本故事说开去。”宝山三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张瑜介绍说,黄蕾老师截取了绘本故事中与这节课的主题“会沟通”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再创作,以绘本故事引入,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互动性、情境性。
对于黄老师的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宝山区教育系统心理学科骨干教师朱丽华认为,课堂上前两个活动借助于绘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通过情绪卡外化自己的感悟,全班互动,在开放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经历和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和具体事件。课程运用倾听、关注等辅导技巧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课堂活动达到了良好的辅导作用。
事实上,黄蕾老师并不是只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引入绘本。在四(6)班的一堂主题为“在我心里 你能行”的心理主题班会课上,她也以绘本故事《味儿》为线索,启发学生感受鼓励会让同伴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拥有自信向上的积极情绪。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宝山三中心小学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聚焦学生健康成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渗透学校各项工作中,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师生心理品质。学校聚焦“三心”心育建设,促进师生家长共成长,从确立“一轴心双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到“一轴心双主体三线并进”的心理健康教育2.0版本,期望通过生生协助、师生携手、家校协同,三线并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师生家长共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