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抵制污名化之后,我们对网络用语该持什么态度?
2021-09-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这两天,所谓的网络用语“伞兵”,遭到了公众的强烈批评和抵制。当神圣不可侵犯的英雄兵种,竟然被某些不知轻重、不懂敬畏为何物的网民用作另一骂人词汇的代称,全社会在批评之余,又该如何避免这类事件再度发生?

伞兵原本被用在职场上,指代那些不是从内部选拔,而是上级或其他单位空降过来的人员,算是一个中性词。但不知道何时,它竟成了一些网民骂人的词汇。让公众舆论异常愤怒的是,这个用词挑战了公众感情——伞兵是保家卫国、护卫我们安全的人民子弟兵的一部分,他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却被污名化,没有人会答应!

在战争年代,伞兵经常参与突袭行动,可以出其不意地突破敌方的阵营、破坏敌方的供给,但他们也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用血肉博得大部队的胜利机会;在和平年代,伞兵经常参与困难地点的救援行动,国人都知道,在“512汶川大地震”时,地面道路都被损毁、网络通信中断,是伞兵在不知道地面状况的情况下,冒死一跳,打开空中救援通道,为后面的救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确实,网络用语通过谐音、缩写、衍生,能简单高效地传达自己想表达的想法,有颠覆传统词汇的新鲜感,在全世界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但网络词汇,应该有底线,无论是法律层面的,还是道德层面的。伞兵是我们共同的英雄,不容侮辱。

对这样明显的冒犯,我们呼吁:一方面,平台方要加强审核,完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我们的年轻网民,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保证自己的价值观在线。但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在舆论提醒后,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自觉屏蔽这个词所衍生的不好意义,让它回归原本的定义。

中国甚至有一些权威机构,每年都会发布“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备受公众关注。像2020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青年文摘》公布的“十大网络热词”,都包括了“逆行者”“后浪”“集美”“奥利给”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汇。而今年的热词,目测或有“绝绝子”“YYDS(永远滴神)等上榜。

对网络用语,我们没必要一棍子打死。仔细分析这些流传的网络用语,你会发现,它们要么描述了社会现象,要么是网友的自嘲或自我打气,都颇为生动有趣,并非要挑战公序良俗——那些特别恶心、灰暗甚至践踏良知的网络用语,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自生自灭,这也是公众的自我净化能力所在。所以,除了抵制“伞兵”这样污名化的所谓谐音,对于大部分无伤大雅的网络用语,我们都可以接受,给它自由发展或湮灭的空间。

接受网络用语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认知: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词汇都优美隽永,在使用网络用语的同时,我们不能够丢弃使用传统词汇的能力。否则,当你说出一个趣事时,朋友们都只能回你“哈哈哈哈”或者“XSWL(笑死我了),这个世界该有多无趣?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