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毕业生中出了40多位教师,这所中学的学生为何热衷当老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明天是第37个教师节。教师节前,近20位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的毕业生回到母校参加了一个论坛,而他们的职业都是教师!作为一所创办于2003年7月的年轻初中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建校至今才18年,但已经参加工作的十届毕业生中,却有40多人走上了教师岗位。为什么华实的学生热衷当老师?毕业生们回母校讲述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背后故事。
▋ 调皮学生成了征服“大魔王”的心理老师 ▍
张耀宇在上课。
2004年从华实毕业的张耀宇如今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心理老师。回想起自己的初中生涯,他坦言,尽管当年成绩还不错,但自己是比较调皮的学生,“是那种坐在讲台旁边老师抬手就能拍到的学生”。
初三时,张耀宇所在班级的学生都住校,在他印象中,从早上7点开始早自习到晚上9点半回宿舍,都有老师陪伴的身影。那个时候,英语是张耀宇的“瘸腿”科目,120分的题目也就考90分。“教我们英语的姚玉芳老师一直给我打气,她说,尽管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差,但只要按照她教的方法坚持,成绩一定能提高。”于是,张耀宇就按姚老师的方法去做,果然很快从一名英语学渣变成了英语学霸。随后,姚老师又让张耀宇去辅导其他英语薄弱的同学。“她说既然我能从坑里爬出来,也应该带着别人一起爬出来。”张耀宇笑着说,说起来,自己如今很多做老师的技能,当年当“小老师”时就已经培养起来了。
初中毕业后,张耀宇进入松江一中读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他高考时遭遇了滑铁卢——物理没考好,志愿也没填报好。最终,他进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起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的工作更多是和东西打交道,但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与人互动的人,所以大学期间我没事就泡在图书馆,先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又考了教师证。”张耀宇坦言,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是比较向往的,小学五年级时写的未来职业理想就是教师。
2014年,即将出国读研究生前,张耀宇收到了上外西外心理教师岗位的offer,他毅然放弃出国,走进了上外西外的校园。
作为心理老师,张耀宇平时要接触很多其他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刚进学校,他就遭遇了才五年级就敢跑去跟高中生打架的“大魔王”小张。最初接触时,小张很排斥与张耀宇交流,但张耀宇深入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帮助他从痛苦的家庭回忆中走了出来,此后,小张就慢慢变了。
一次,张耀宇在隔壁班上公开课,因为课后要说课、评课,导致给小张所在班级上课迟到了10分钟。“当时特别担心,怕他们班出问题,但走过去时却发现班上静悄悄的。”以为是其他老师在帮忙维持秩序的张耀宇进了教室才发现,是小张站在讲台上。“他对同学们说:‘大家保持安静,张老师很快就来了。’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方面感叹他的进步,一方面欣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
时至今日,当年姚玉芳老师的教育方式仍在影响着张耀宇。“她会先跟我们把关系处好,让人特别相信她,再鼓励、教育我们。所以我在教学中,也会先把师生关系处理好,再去考虑教学效果。”张耀宇坦言,自己当年就是比较调皮的学生,所以很了解调皮学生的想法,能跟他们换位思考,“只要把师生关系处好了,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在课堂上认真表现。”
▋ 长大后明白老师当年没收课外书的苦心 ▍
周若霞在上课。
“以前觉得,所有老师都是精力无限的,自从做了老师之后,才发现每天都需要靠茶和咖啡来‘续命’。”
“以前上课,觉得老师肯定不会注意到我,所以会偷偷做些小动作,但现在站在讲台上才知道,不管是第一排还是最后一排,老师绝对都看得一清二楚。”
“以前以为老师就只要在办公室里备备课、喝喝茶、聊聊天,到点就到教室上课,现在才知道老师背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
在此次“今天,我们选择了做一名老师”论坛上,从华实走出的年轻老师们笑谈起了那些学生时代没有发现的“真相”。而对三新学校的历史老师周若霞来说,自己当了老师之后,才更深刻明白了当年班主任老师没收自己课外书时的苦心。
“当年我们班成绩还不错,但刚开始班级纪律比较乱。”华实2008届毕业生周若霞回忆说,当时的班主任凌姝珺虽然年轻,治理班级纪律却是雷厉风行。“那时班里同学流行看小说,我也从图书馆里借了课外书来看,有次上课时偷偷看,因为座位正好靠窗,被从外面路过的凌老师抓了个正着。”
尽管周若霞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凌老师没有“手软”,不但当场没收了她的课外书,还严厉批评了她。这让周若霞大哭了一场,“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另一方面是上课时当场被批评有点没面子”。这件事之后,性格内向的周若霞好几天没走出来,再三考虑之后,她写了一封信偷偷塞给了凌老师,“主要是想给她解释,我看的并不是乱七八糟的书,只是课外读物”。
让周若霞没想到的是,隔天凌老师给她回了信。“信中她完全没再就这件事批评我,全是对我寄予厚望的鼓励,当时就觉得老师和我还是很贴近的,一下子就释然了。”此后的学习生涯中,周若霞再没在课堂上看过课外书。
高考填报志愿时,原本对职业方向不太明确的周若霞突然想到了老师,“我比较喜欢历史,当时就想,如果成为老师,不但能一直接触这个学科,还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于是,她报考了上海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周若霞成为三新学校的一名初中历史老师。而当了老师之后,她也更深刻明白了当年凌老师为什么那么重视纪律。“课堂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看别的书或做其他作业,都是非常影响本学科(学习)的。所以,作为老师当下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因为当年自己的经历,如今周若霞处理类似情况时,非常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课后我会再和学生单独聊一下,听听他的解释,如果他给出我接受的承诺,接下来的表现也不错,我会把没收的书交还给他。这种彼此信任也很重要。”
姚玉芳(中)和学生们。
【老师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展现传承的力量
“十届学生有2000多人,居然有40多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这还是不完全统计,要知道我们是一所初中,所以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姚玉芳说,发现这个现象后,学校一直想探寻背后的原因,于是就在教师节前,邀请毕业生们回母校开了“今天,我们选择了做一名老师”的论坛。而论坛的效果也大大超出了预期。
“论坛上,毕业生们说了很多当年的小故事,而这些细节相关老师大多都已经没有印象了。在学生的述说中,老师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小举动原来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那么深刻的记忆,大家一下子觉得,这些年的教师生涯很值。”姚玉芳告诉记者,论坛后,学校老师们都很激动、很自豪,职业认同感爆棚。
毕业生们口中,姚玉芳是“出镜率”很高的教师之一,她的教育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不少年轻教师,而她则坦言,自己也是因为初中时的老师才选择了当老师。
“我初中时,遇到了全国特级教师卫玠,教我们语文,她那种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当一名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力量引导学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姚玉芳说,当年自己在安徽从一所较差的小学考入了一所省示范性中学,进入学校后才发现,两所学校差异巨大,自己只是成绩上有优势,其他很多方面都远远不够,“当时我是很自卑的,交流时都不敢发言。”
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卫老师让大家谈自己的理想,轮到姚玉芳,她在近一分钟的时间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卫老师没有催促我,她跟大家说,每个人成长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喜欢交流,有的人可能不擅长,但未来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广阔空间,就看自己的努力。她说:‘相信姚玉芳同学以后一定会克服障碍,在人多的场合流畅表达自己,我们给她掌声,让她把想说的表达出来。’”尽管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姚玉芳至今仍记得,卫老师说完后就用特别温柔的目光看着她,“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了力量,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以后我要当老师!所以,我最后在台上说:‘我的理想是当老师。’”
在姚玉芳看来,从学生身上可以看到老师的痕迹,华实的学生之所以出了这么多教师,一方面是这些年来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老师们言传身教的影响。“这么多学生选择当老师,不但激励、鼓舞了老教师,也激发了年轻教师的热情,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 记者手记 ==
年少仰视你,未来并肩行!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的姚玉芳老师有一个习惯,上课时总会带着一个大玻璃杯,里面泡着胖大海。这个上课“标配”伴随了姚老师很多年,学生们也都习以为常,张耀宇就是其中之一。直到很多年后自己也成了一名教师,张耀宇才深刻体会到了姚老师的不容易——当老师真的很费嗓子!
教师节前,近20位已成为教师的华实毕业生回到了母校,与当年的老师共话教育初心。学生们讲述了很多年当读书时的感动瞬间,尽管不少细节老师们都已没有印象了,但他们还是很感动,因为在这一时刻,他们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意义和荣光。
在学生们的讲述过程中,姚玉芳的“出镜率”很高,不少学生都说,姚老师的教育方式至今仍影响着自己。而姚玉芳却坦言,自己也是因为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卫玠才立志当的老师。很难想象,如今侃侃而谈的她,初中时甚至不敢与人交流。“是卫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方式指引了我。”姚玉芳说。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即便过去了那么多年,姚玉芳仍清晰记得当年卫老师鼓励她的话语和表情,而她的学生如今也清楚记得她当年的关怀和教导。
少年仰视你,未来并肩行!对教师来说,最欣慰的莫过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因为这代表了传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