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创客|在实践中辟新径,这个年轻人让“明星村”更出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年27岁的贾涛出生于农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干农活长大。在上海读书时,专攻市场营销专业的他心中揣着一个创业梦,在学生创业社团中小有名气。
一次偶尔的机会,他邂逅了明星村落毛桥村。那里有着让人移不开眼的美丽风景,想要驻足品尝的“三白特产”,还有开张时风光无二却日渐萧条的毛桥集市。25岁那年,他接手了集市的运营,并在当地现有水果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增添了农业旅游。如今,“大集市+小农庄”农文旅融合的区域特色新农村模式被验证可行。接下来,他希望将这样的样本复制到更多的新农村。
/ 见证集市兴衰的他 /
大刀阔斧改革力挽狂澜
贾涛出生于江苏省省级贫困村姚庄村,2018年,全村647户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就有144户。“吃饱穿暖有书读”是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
2017年5月,贾涛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先是在一家金融机构做了管培生。但从大学时就想着创业的他从未给自己的创业梦按下暂停键。
实习期过后他便放弃了之前让很多人羡慕的管培生岗位,选择到嘉定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批发粮油和蔬菜,和不少农民有了深入的接触。“他们很辛苦,却挣不到钱。就连我们做农产品流通相关的生意利润也很薄。”贾涛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
2018年,他了解到毛桥村在开发,便入驻毛桥集市的民俗板块,做起了毛桥工坊,开始从事大米和一些农产品的二次加工,通过传统工艺将芝麻加工成芝麻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将精白米做成现脱壳的鲜米。与此同时,毛桥工坊还承担了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的民俗传播。
毛桥集市起初是由当地政府全权运营的,分为水果、小吃、民俗、鲜花、文化五大板块,开张时人来人往,但新鲜感过后,集市的运营走了下坡路。这被刚走出校园没多久的贾涛看在眼里。
2019年,只有25岁的贾涛成了贾老板,与当地政府签署集市的托管协议。在走访调研了集市后,他发现此前小吃街的运营压力最大,街上引进了50多家商户,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请过来的特色商户,本地商户较少。这些商户均与政府签了保底协议,每一家商户每个月有7000多元的补贴。保底是一把双刃剑,多了一份安心,却少了许多危机意识。托管后的贾涛对运营模式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前期我们和商户一一恳谈,了解哪些产品、经营品类真正适合集市,筛选不适合的。在运营上我们采取优胜劣汰制,每个月实施末位淘汰。此外,导流也很重要,我们和很多公司合作,将各方资源聚集过来。还针对性地采用当前最流行的多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邀请网红为毛桥集市做宣传。”
这一招果然有效。贾涛告诉记者,集市经历了从辉煌到萧条的过程,人流量最少的时候,整条街上只有几十、数百人。但在改革运营方案后,节假日的人流量单日突破1.4万人次,平时的餐厅和民宿的预订量超过70%。
/ 首创“大集市+小农庄”模式 /
希望复刻到更多新农村
毛桥集市重新火起来了,但问题来了,逛完集市,大家想要多逗留几天,或者吃个农家菜却没有合适的地方。
贾涛的叔叔在集市附近有一个水果基地。在侄子到来前,那里只做水果种植,有几处房子闲置着,有点可惜。征得叔叔的同意后,贾涛将其改造成了大集市背后的小农庄,还挂牌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愚农庄园”。2020年5月庄园正式开业,市民游客可在此采摘蔬果、垂钓、认领果树、开展农事竞技活动,还能享受马术、露营、烧烤、游船、骑行等12个休闲旅游项目。整个庄园占地1200亩,其中约三分之二位于太仓市浏河镇,这也是市郊少见的跨省界乡村旅游项目。
“毛桥村的生态很美,如今我们的综合配套齐全,足够一个家庭玩一到两天。我们还和很多大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互相引流。”贾涛说。
就这样,“大集市+小农庄”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初见端倪。其中,大集市是指由镇属集体公司、村民经济合作社、社会龙头企业等集资建设,由农耘达公司独家运营的“毛桥集市”,集市定位于“景点”,作为整个毛桥村对外的新名片,提升毛桥村知名度和辨识度,吸引周边游客流量;小农庄是指毛桥村的村民个人建设和经营的农庄或民宿,庄园定位于“配套”,为游客来毛桥村观光游玩提供餐饮、住宿、休闲、亲子等配套服务,进行流量的进一步转化。
专业的市场化主体进入毛桥村后,也带动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村民陈志兴把家里闲置的老宅整体租给毛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把房子流转给广虹旅游发展公司,用作“花田里”亲子民宿项目的招商中心。村民陈龙、陈虎兄弟俩的三间平房和一个小院子,则租给了和沁园茶室。乡间平房以往少人问津,没想到在茶室经营户眼里,这种独具郊野气息的老式农宅竟然是个“宝”,打造成茶室后有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如今已成为毛桥村的“网红打卡点”,不少人不惜驱车数十公里也要去和沁园,在藤蔓掩映、蝉鸣啾啾中品茗休闲。
贾涛告诉记者,“毛桥集市”已完成一期建设,一期集市主要包括小吃集市、民俗集市、鲜花集市、文化集市、水果集市五大集市,二期亲子集市、田园艺术集市等四大集市正在规划中。与此同时,更多村民也在毛桥集市带动下开始改造特色民宿,建设小农庄,目前也已形成了良性的配套服务规模效应。
小农庄借力大集市走红,同时也反过来助力大集市的发展。最终,借助“大集市+小农庄”协同发展模式,助力毛桥村实现显著的乡村振兴成效。2020年,毛桥村被列入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计划名单。
“我们已经与江苏、安徽、海南、云南四个省的四个乡村达成了合作意向,重在做好他们当地大集市的规划和当地代表性农庄的托管经营。”贾涛告诉记者,推广“大集市+小农庄”的模式需要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农产品、文化,将它们包装成集市。以毛桥村为例,它是一个明星村落,在中国的乡村非常有名气。毛桥的三白在当地非常有名气,分别是白蒜、白瓜和白桃。他们将白蒜做成白蒜礼盒,还对一些景点做了深度开发。贾涛的野心有点大,接下来他希望能走出毛桥村,将这一模式复制到更多的新农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