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花式”月饼得人心,靠的不是套路
2021-09-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在即,“上海人台风天排长队买月饼”前日冲上微博热搜,连台风都阻挡不了市民排队购买“鲜肉月饼”的热情。中秋节离得越近,各地买特色月饼的队伍就排得越长,市场上掀起了各种“月饼大战”。

大浪淘沙,时代浪潮奔涌而来,任何不甘愿被遗忘在历史长河里的人或事物都在奋勇向前。显然,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在努力融入新时代,紧跟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全国多家博物馆通过文创跨界出圈,推出的文创月饼收获“月饼界天花板”的美誉。

文化界的月饼自然是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文化味儿”。秋月团扇、落花黄叶、白苇玉兔、花间月下、一苇以航……单单闻其名便不禁赞叹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国家博物馆推出的3D月饼,引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故宫博物院的月饼“千里共明月”,意境十足;四川广汉三星堆的月饼“祈福神树”“杖中之月”“三星伴明月”“三星幻月”,把古蜀文化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象牙塔”里高校食堂的月饼于在校师生而言,算得上是一种情感上的“美味”羁绊。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精心为全校12000名师生定制了油泼辣子、长安葫芦鸡等陕西特色风味月饼盲盒,月饼表面还印有大雁塔、钟楼、城墙、兵马俑等文化图案。

高质量的文创月饼,既美得赏心悦目,文艺范儿十足,堪称“精神食粮”,又让食客满足了口腹之欲,无论是否“网红”,消费者都是喜闻乐见的。年轻人更是容易被新奇带感的月饼创意“俘获”。

但月饼市场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有商家欺骗消费者情感兜售“概念”,也有过度包装的“套娃”月饼,味道一般,令人无奈叹气“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有黄牛手持“网红月饼”坐地起价,二手交易平台溢价炒作“网红月饼”天价转手,乱象丛生。

寓意“团圆”的月饼带有浓厚的情感属性,有很强的人际交往“纽带”作用,消费者希望通过月饼表“真心”,谁知有人却“实意”糊弄,挂羊头卖狗肉。某知名品牌网红“巧克力月饼”宣称是“巧克力”外皮,实则却是“代可可脂巧克力”外皮,用四字之差模糊真假巧克力界限,这绝不是消费者买到月饼时想要的“真情实感”!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短时盈利并不是长久之计,商家和经营者应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多一份担当。与此同时,消费者自身应多一份理性,理性对待商家的促销手段,不要被“爆款”“特价”等宣传手段冲昏了头脑,不要被精美华丽的产品外包装图片蒙蔽了双眼,谨慎选择“网红”产品,明确消费需求以及充分了解产品真实品质后再作消费决策。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